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

刑事追诉时效起算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0.绪论第10-12页
   ·选题意义第10-11页
   ·研究方法第11页
   ·文章基本思路及创新第11-12页
1.追诉时效起算制度概述第12-23页
   ·追诉时效起算制度的立法类型第13-16页
     ·抽象概括式立法体例第13-15页
     ·列举式立法体例第15-16页
     ·综合式立法体例第16页
   ·我国刑事追诉时效起算制度的研究现状第16-20页
     ·行为主义模式第17-19页
     ·以罪定刑的罪之成立模式第19-20页
   ·追诉时效起算制度理论模式的评议第20-23页
     ·行为实施理论的弊端第20-21页
     ·行为停止主义的桎梏第21-22页
     ·罪之成立模式的不足第22-23页
2.追诉时效起算制度标准之设立第23-42页
   ·我国追诉时效起算标准的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第23-24页
   ·事实与价值双层次标准的提出第24-36页
     ·刑法体系为基础的评价——事实标准的建构第25-29页
     ·事实体系下价值评判标准的定位第29-36页
   ·标准下隔时性犯罪的理论选择第36-42页
     ·过失隔时犯应适用"行为停止主义"第37-39页
     ·间接故意隔时犯仍是事实体系标准下的评价内容第39-40页
     ·直接故意隔时犯"罪之成立"模式的当然之选第40-42页
3.追诉时效起算制度的运用及挑战第42-53页
   ·与之相关的溯及力问题第42-44页
     ·旧法的适用问题第42-43页
     ·溯及力制度对于追诉时效起算制度的启示第43-44页
   ·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之争第44-46页
   ·故意犯罪特殊情形的追诉时效起算第46-53页
     ·结果加重犯的追诉时效起算点第46-48页
     ·"客观超出要素"情形下追诉时效起算问题第48-49页
     ·继续犯与连续犯的追诉时效起算争议第49-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后记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研究
下一篇:罪名可分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