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 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13-15页 |
(二)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第15-18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创新性 | 第18-2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四)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21-26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一)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 | 第21页 |
(二) 公众参与 | 第21-22页 |
二、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2-23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三) 治理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改革历程 | 第26-34页 |
一、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机构演变历程 | 第26页 |
二、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法规变迁历程 | 第26-28页 |
三、 我国部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实践历程 | 第28-34页 |
(一)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历程 | 第28-31页 |
(二) 青岛市、西安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实践情况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模式的构建 | 第34-43页 |
一、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模式 | 第34-40页 |
(一) 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环节公众参与模型 | 第35-37页 |
(二) 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环节公众参与模型 | 第37-38页 |
(三)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环节公众参与模型 | 第38-40页 |
二、 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模式 | 第40-43页 |
第五章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模式的国际经验 | 第43-52页 |
一、 日本 | 第43-45页 |
(一)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历程 | 第43-45页 |
(二)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模式的特色 | 第45页 |
二、 美国 | 第45-47页 |
(一)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历程 | 第46-47页 |
(二) 美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模式的特点 | 第47页 |
三、 芬兰 | 第47-49页 |
(一)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历程 | 第48页 |
(二) 芬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模式的标志 | 第48-49页 |
四、 日、美、芬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2页 |
(一) 完善的政策法规建设 | 第49-50页 |
(二) 健全的监管体系 | 第50页 |
(三) 合理的生活垃圾费用征收机制 | 第50-51页 |
(四) 明确的产权分开机制 | 第51页 |
(五) 良好的参与意识形成机制 | 第51-52页 |
第六章 促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向公众自主性参与模式发展的建议 | 第52-60页 |
一、 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模式中公众的主动参与意识 | 第52-55页 |
(一) 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公众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 第52-53页 |
(二) 构建多层次的城市生活垃圾知识教育体系 | 第53-54页 |
(三) 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生活垃圾知识宣传体系 | 第54-55页 |
二、 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模式的管理体制 | 第55-57页 |
(一) 建立综合协调的管理机制 | 第55页 |
(二) 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 | 第55-56页 |
(三) 强化监管职责 | 第56-57页 |
(四) 加强人才培养 | 第57页 |
三、 拓宽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公众参与模式中的参与方式 | 第57-60页 |
(一) 形成合理的生活垃圾缴费机制 | 第57-58页 |
(二) 进一步深化城市生活垃圾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 第58页 |
(三) 充分发挥环保 NGO 的作用 | 第58-59页 |
(四) 构建特殊人群的利益保护机制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6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