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安全处理器内存防护策略的研究及软件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安全处理器的理论基础 | 第13-22页 |
2.1 内存信息泄露产生的问题 | 第13-14页 |
2.2 内存信息泄露的原理描述 | 第14-15页 |
2.2.1 代码破坏攻击 | 第14页 |
2.2.2 控制流劫持 | 第14-15页 |
2.2.3 数据攻击 | 第15页 |
2.2.4 内存错误 | 第15页 |
2.3 安全方案的核心技术 | 第15-16页 |
2.4 有关处理器安全方案的介绍 | 第16-21页 |
2.4.1 ARM的TrustZone技术 | 第16-18页 |
2.4.2 Intel的SGX技术 | 第18-20页 |
2.4.3 IBM的SecureBlue++技术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基于内存隔离的安全方案的总体设计 | 第22-31页 |
3.1 与内存防护相关的数据结构 | 第24-25页 |
3.2 与内存防护相关的指令 | 第25-26页 |
3.3 硬件支持 | 第26页 |
3.4 操作系统的支持 | 第26-27页 |
3.5 编译工具链的支持 | 第27页 |
3.6 保留的内存区域 | 第27-28页 |
3.7 模式切换 | 第28页 |
3.8 程序的运行流程 | 第28-3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基于内存隔离的安全方案的软件设计 | 第31-41页 |
4.1 GCC编译工具链 | 第31-37页 |
4.1.1 汇编器的支持 | 第32-35页 |
4.1.2 链接器的支持 | 第35-37页 |
4.2 Linux内核的支持 | 第37-38页 |
4.3 安全应用程序的制作过程 | 第38-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6.1 总结 | 第43-44页 |
6.2 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软件著作权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