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三、国内外关于开放式小区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四、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开放式景观设计理念与应用分析 | 第15-27页 |
第一节 小区开放式景观设计与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一、开放式小区的概念 | 第15页 |
二、开放式景观设计的内涵与优势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封闭式与开放式小区景观的异同 | 第16-20页 |
一、封闭式景观的特点 | 第16-17页 |
二、开放式景观的设计构想 | 第17-18页 |
三、发达国家开放式小区案例的借鉴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国内开放式小区景观设计案例的借鉴——上海华大梧桐城邦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小区开放式景观设计内容和要求 | 第21-27页 |
一、开放式景观构成元素 | 第21-22页 |
二、小区开放式景观的设计原则 | 第22-25页 |
三、开放式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观念与设计方法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开放式小区景观设计的多维度分析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开放式小区景观设计的空间形态 | 第27-30页 |
一、空间分割的手法 | 第27-28页 |
二、空间渗透的手法 | 第28-29页 |
三、静态的景观设计 | 第29页 |
四、动态的景观设计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开放式小区景观设计的安全性策略 | 第30-31页 |
一、封闭式小区安全性分析 | 第30页 |
二、开放式小区景观的优势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开放式小区景观设计私密性与公共性 | 第31-33页 |
一、表现开放景观的尺度和受众心境 | 第31-32页 |
二、私密性景观的尺度及特点 | 第32-33页 |
三、小区开放式景观设计尺度的趋势 | 第33页 |
第四节 开放式小区与城市道路的处理分析 | 第33-35页 |
一、人行车道和城市道路 | 第34页 |
二、交通因素 | 第34-35页 |
三、临近建筑交通的空间规划和组织要求 | 第35页 |
第五节 开放式小区景观设计中可视景观分析 | 第35-38页 |
一、小区景观活动空间的“可见性” | 第36页 |
二、小区景观活动空间的“可游性”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开放式小区人文观与景观的开放构想 | 第38-46页 |
第一节 文化习俗与人的活动行为对开放式小区景观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一、文化习俗特点 | 第38页 |
二、人的活动行为 | 第38-39页 |
第二节“对话”是小区与城市生活的最高表现之一 | 第39-42页 |
一、小区内部的组织形式 | 第39-40页 |
二、人性化空间的创造 | 第40-41页 |
三、生态理念设计思想的融入 | 第41页 |
四、建设与城市互动的开放式小区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以万科为例谈对小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的探索 | 第42-46页 |
一、开放式小区的初次尝试——上海万科城市花园 | 第42-43页 |
二、被动开放与积极应对的小区——上海万科假日风景 | 第43-44页 |
三、主动开放的小区——武汉万科城市花园等项目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与城市互动的开放式小区内部的景观空间规划 | 第46-55页 |
第一节 开放式景观空间与城市的横向互动 | 第46-47页 |
一、与开放式小区相应的管理机制 | 第46页 |
二、开放式小区中的景观空间与城市共享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开放式景观空间与城市的纵向互动 | 第47-49页 |
一、对城市自然环境加以保护与利用 | 第47-48页 |
二、对地段景观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植物配置方式 | 第49-50页 |
一、规则式植物配置 | 第49页 |
二、自然式植物配置 | 第49页 |
三、混合式植物配置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开放式小区出入口道路景观设计 | 第50-52页 |
第五节 结合毕业设计探讨开放式小区景观设计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著 | 第57-58页 |
图片来源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