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其他论文

餐厨垃圾两相带压厌氧消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餐厨垃圾特性及现状第12-15页
        1.2.1 餐厨垃圾特性第12页
        1.2.2 餐厨垃圾生产处理现状第12-15页
    1.3 带压厌氧消化技术第15-18页
        1.3.1 带压厌氧消化原理第15页
        1.3.2 带压厌氧消化影响因素第15-18页
    1.4 带压厌氧消化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19页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9-22页
        1.5.1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5.2 研究内容第20页
        1.5.3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2章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第22-25页
    2.1 分析仪器第22页
    2.2 检测指标与方法第22-25页
        2.2.1 总固体含量和挥发性干物质含量测定第22-23页
        2.2.2 沼液pH和COD的测定第23页
        2.2.3 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总无机碳的测定第23-24页
        2.2.4 油含量的测定第24页
        2.2.5 沼气产量的测定第24页
        2.2.6 沼气成分测定第24-25页
第3章 不同餐厨垃圾特性及产气潜力研究第25-36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实验设计第25-27页
        3.2.1 原料和接种物第25-26页
        3.2.2 实验方法第26-27页
        3.2.3 实验装置第27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7-35页
        3.3.1 餐厨垃圾成分分析第27-30页
        3.3.2 产气潜力实验及动力学模型模拟第30-32页
        3.3.3 产气潜力实验副产物分析第32-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餐厨垃圾两相带压消化准备实验第36-49页
    4.1 引言第36页
    4.2 实验设计第36-40页
        4.2.1 原料与接种物第36-37页
        4.2.2 实验方法第37-39页
        4.2.3 实验装置第39-4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0-47页
        4.3.1 餐厨垃圾水解产酸工艺条件研究第40-44页
        4.3.2 微生物挂膜培养实验第44-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5章 餐厨垃圾两相带压厌氧消化连续实验第49-74页
    5.1 引言第49页
    5.2 实验设计第49-54页
        5.2.1 原料及接种物第49-50页
        5.2.2 实验装置第50-52页
        5.2.3 实验方法第52-54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4-72页
        5.3.1 产酸相反应器运行结果分析第54-56页
        5.3.2 最优压力探究实验第56-60页
        5.3.3 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匹配核算与整体效率评价第60-64页
        5.3.4 最优压力下最高有机负荷探究第64-68页
        5.3.5 两相带压厌氧消化微生物群落分析第68-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74-76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建议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A 不同餐厨垃圾取样信息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研究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浓度点源石油化工废水污染物组成解析及数据库系统开发
下一篇:微生物对赤泥中钾及磷尾矿中磷的溶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