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论文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1 地震沉积学的提出 | 第8页 |
1.2.2 地震沉积学国内外应用 | 第8-9页 |
1.2.3 地震沉积学的发展趋势 | 第9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9-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3 完成工作量 | 第11-12页 |
1.4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19页 |
2.1 工区构造位置 | 第13-15页 |
2.2 地层展布特征 | 第15-17页 |
2.3 勘探简史 | 第17-19页 |
第3章 层序界面和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 第19-32页 |
3.1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19页 |
3.2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19-25页 |
3.2.1 区域不整合(二级)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0-21页 |
3.2.2 三级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1-22页 |
3.2.3 首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识别 | 第22-25页 |
3.3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25-32页 |
3.3.1 三级层序地层单元 | 第25-26页 |
3.3.2 体系域层序地层单元 | 第26-27页 |
3.3.3 准层序组层序地层单元 | 第27-32页 |
第4章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分布规律 | 第32-47页 |
4.1 沉积环境及其相标志 | 第32-35页 |
4.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35-37页 |
4.2.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 第35页 |
4.2.2 河口坝微相 | 第35-36页 |
4.2.3 席状砂微相 | 第36-37页 |
4.2.4 湖相泥岩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 | 第37页 |
4.3 典型井沉积层序和沉积微相发育特征 | 第37-42页 |
4.3.1 典型井沉积层序 | 第37-41页 |
4.3.2 沉积微相统计特征 | 第41-42页 |
4.4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剖面相展布特征 | 第42-47页 |
4.4.1 沙三上高位域连井相剖面分析 | 第42-43页 |
4.4.2 沙三上湖侵域连井相剖面分析 | 第43-45页 |
4.4.3 沙三上低位域连井相剖面分析 | 第45-47页 |
第5章 地震沉积学研究储层平面展布 | 第47-64页 |
5.1 地震沉积学储层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47-49页 |
5.1.1 储层地震预测的地球物理依据 | 第47页 |
5.1.2 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 第47-49页 |
5.2 地层切片方案及地震属性体提取 | 第49-50页 |
5.2.1 地层切片方案 | 第49-50页 |
5.2.2 地震属性提取 | 第50页 |
5.3 地震属性优选及标定 | 第50-53页 |
5.3.1 地震属性优选 | 第50-51页 |
5.3.2 地震属性的地质标定 | 第51-53页 |
5.4 典型地层切片解释及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3-56页 |
5.4.1 低位域PSS3准层序组沉积相平面展布(2 井区) | 第54页 |
5.4.2 湖侵域PSS6准层序组沉积相平面展布(3、4 井区) | 第54-55页 |
5.4.3 高位域PSS8准层序组沉积相平面展布(2 井区) | 第55-56页 |
5.5 井震结合预测主力储层砂体展布规律 | 第56-64页 |
5.5.1 砂体发育评价 | 第57页 |
5.5.2 高位域PSS8准层序组主力砂体精细刻画 | 第57-60页 |
5.5.3 湖侵域PSS6准层序组主力砂体精细刻画 | 第60-64页 |
第6章 有利目标区带研究 | 第64-69页 |
6.1 低位域PSS3准层序组主力油砂体有利目标预测(A6井,2 井区) | 第64-66页 |
6.2 湖侵域PSS6准层序组主力油砂体有利目标预测(B5井,3 井区) | 第66-6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