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图像去模糊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图像去模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人脸图像去模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1 基于统计先验的方法 | 第12页 |
1.3.2 基于提取图像边缘的方法 | 第12-13页 |
1.3.3 基于识别的方法 | 第13页 |
1.3.4 基于标准库的方法 | 第13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3-17页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第2章 图像去模糊理论和方法 | 第17-37页 |
2.1 图像模糊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1.1 图像退化模型 | 第17-18页 |
2.2 模糊图像成因 | 第18-21页 |
2.2.1 失焦模糊 | 第18-19页 |
2.2.2 物体运动模糊 | 第19页 |
2.2.3 相机抖动模糊 | 第19-20页 |
2.2.4 大气湍流模糊 | 第20-21页 |
2.3 图像去模糊质量评价 | 第21-22页 |
2.4 常规图像去模糊算法 | 第22-29页 |
2.4.1 逆滤波算法 | 第22-24页 |
2.4.2 维纳滤波算法 | 第24-25页 |
2.4.3 迭代盲反卷积算法 | 第25-27页 |
2.4.4 全变差正则化去模糊算法 | 第27-29页 |
2.5 基于人脸轮廓提取的图像去模糊算法 | 第29-36页 |
2.5.1 人脸轮廓结构提取 | 第29-31页 |
2.5.2 候选轮廓结构匹配 | 第31-33页 |
2.5.3 模糊核估计 | 第33-35页 |
2.5.4 非盲反卷积去模糊 | 第35页 |
2.5.5 基于人脸轮廓提取去模糊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基于可察觉特征的人脸图像去模糊 | 第37-53页 |
3.1 可察觉特征 | 第38-42页 |
3.1.1 稀疏字典 | 第38-39页 |
3.1.2 清晰和可察觉特征字典识别 | 第39页 |
3.1.3 稀疏可察觉特征 | 第39-41页 |
3.1.4 模糊强度估计 | 第41-42页 |
3.2 基于可察觉特征的人脸去模糊 | 第42-44页 |
3.2.1 可察觉特征人脸库训练 | 第42-43页 |
3.2.2 盲去模糊 | 第43-44页 |
3.3 基于可察觉特征的人脸去模糊方法 | 第44页 |
3.4 对比实验 | 第44-51页 |
3.4.1 对实拍图像对比实验 | 第45-47页 |
3.4.2 复杂人脸去模糊对比 | 第47-49页 |
3.4.3 平均模糊核准确度对比 | 第49-50页 |
3.4.4 错误率对比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基于人脸对齐的人脸图像去模糊 | 第53-67页 |
4.1 基于人脸对齐的人脸轮廓提取 | 第54-57页 |
4.1.1 基于回归森林的人脸轮廓提取 | 第54-55页 |
4.1.2 模糊图像的训练 | 第55-56页 |
4.1.3 人脸轮廓提取 | 第56-57页 |
4.1.4 盲去模糊 | 第57页 |
4.2 基于人脸对齐的人脸去模糊方法 | 第57-58页 |
4.3 对比实验 | 第58-64页 |
4.3.1 对实拍图像对比实验 | 第58-60页 |
4.3.2 复杂人脸去模糊对比 | 第60-63页 |
4.3.3 错误率对比 | 第63-64页 |
4.3.4 运算复杂度对比 | 第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5章 总结 | 第67-69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67-6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