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的思路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3 研究的框架结构 | 第16页 |
1.3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6页 |
2.1 担保制度的概念和内涵 | 第18-20页 |
2.2 再担保制度的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2.3 担保(再担保)体系平台的构建 | 第23-26页 |
第3章 担保(再担保)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 第26-43页 |
3.1 担保(再担保)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6-36页 |
3.1.1 再担保行业制度发展进程 | 第26-30页 |
3.1.2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第30-32页 |
3.1.3 再担保业务经营情况 | 第32-34页 |
3.1.4 再担保行业面临的问题 | 第34-36页 |
3.2 山东再担保行业现状 | 第36-43页 |
3.2.1 山东担保(再担保)行业发展情况 | 第36页 |
3.2.2 山东再担保行业特点 | 第36-37页 |
3.2.3 山东再担保基本情况 | 第37-39页 |
3.2.4 山东再担保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39-43页 |
第4章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运行机制研究 | 第43-56页 |
4.1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内部运行机制分析 | 第43-49页 |
4.1.1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治理机制分析 | 第43-47页 |
4.1.2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的产品开发与业务运作机制 | 第47-48页 |
4.1.3 市场区域化机制 | 第48-49页 |
4.2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外部运行机制分析 | 第49-51页 |
4.2.1 政府合作与人力对接机制 | 第49-50页 |
4.2.2 银保合作机制 | 第50-51页 |
4.2.3 多方合作机制 | 第51页 |
4.3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经营情况的评价 | 第51-56页 |
4.3.1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经营性评价 | 第51-53页 |
4.3.2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社会贡献评价 | 第53-56页 |
第5章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优化策略 | 第56-63页 |
5.1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组织及治理优化策略 | 第56-57页 |
5.1.1 确立企业战略定位 | 第56页 |
5.1.2 调整部门设置,进行职能剥离 | 第56-57页 |
5.1.3 改善股权结构 | 第57页 |
5.2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管理体制与制度优化策略 | 第57-58页 |
5.3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资本金整合优化策略 | 第58-60页 |
5.3.1 投资咨询服务 | 第58-59页 |
5.3.2 征信服务申请征信牌照,建立征信公司 | 第59页 |
5.3.3 建立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 第59-60页 |
5.4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业务优化策略 | 第60-61页 |
5.4.1 创新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产品结构,开拓业务模式 | 第60-61页 |
5.4.2 开拓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业务模式 | 第61页 |
5.5 山东再担保体系平台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 第61-63页 |
5.5.1 继续推进多方合作战略 | 第61页 |
5.5.2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 第61-62页 |
5.5.3 合理利用政府政策优势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6.1 结论 | 第63-6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