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2章 经济周期协同性机理分析 | 第20-29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页 |
| 2.2 经济周期协同性的传导机理分析 | 第20-29页 |
| 2.2.1 直接影响因素的传导机制分析 | 第20-24页 |
| 2.2.2 间接影响因素的传导机制分析 | 第24-29页 |
| 第3章 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测度及分析 | 第29-36页 |
| 3.1 中国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测度 | 第29-30页 |
| 3.2 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协同性分析 | 第30-33页 |
| 3.2.1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协同性分析 | 第30-32页 |
| 3.2.2 次贷危机后中国省区间经济周期协同性分析 | 第32-33页 |
| 3.3 东中西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分析 | 第33-36页 |
| 3.3.1 东部经济周期协同性分析 | 第33页 |
| 3.3.2 中部经济周期协同性分析 | 第33-34页 |
| 3.3.3 西部经济周期协同性分析 | 第34-36页 |
| 第4章 经济周期协同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6-49页 |
|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6-39页 |
| 4.1.1 变量选取 | 第36-38页 |
| 4.1.2 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 4.2 模型设定 | 第39-40页 |
| 4.3 省区间经济周期协同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0-45页 |
| 4.3.1 Hausman检验 | 第40-43页 |
| 4.3.2 估计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 4.4 东中西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5-49页 |
| 4.4.1 描述性统计 | 第45页 |
| 4.4.2 估计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 第5章 关于促进我国经济协同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 第49-53页 |
| 5.1 建立经济波动预警机制以及危机应对体系 | 第49-50页 |
| 5.2 进一步推进市场一体化 | 第50页 |
| 5.3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 第50-51页 |
| 5.4 推动技术进步和鼓励原始创新 | 第51页 |
| 5.5 全球贸易多元化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致谢 | 第60-62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