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超声影像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脏敏感性、胃受容功能、胃排空功能及胃内食物分布情况的评估 | 第15-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 | 第15页 |
1.3 参与者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15-16页 |
1.5 液体营养标准餐 | 第16页 |
1.6 检查方法 | 第16页 |
1.7 统计学方法 | 第16页 |
2 结果 | 第16-18页 |
2.1 FD组与HS组分别在初始饱感、最大饱感时饮入量以及近端胃容积比较 | 第16-17页 |
2.2 FD组与HS组在近端胃及远端胃半排空时间的比较 | 第17页 |
2.3 FD组与HS组在各个时间点近、远端胃的容积比值的比较 | 第17-18页 |
3 讨论 | 第18-28页 |
3.1 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 第18-22页 |
3.2 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进展 | 第22-23页 |
3.3 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方案的研究 | 第23-24页 |
3.4 实验结果的相关讨论 | 第24-28页 |
4 结语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对脾虚湿阻、脾虚气滞及脾阳虚的“痞满”患者辨证分型与其超声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 第30-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1.2 中医辩证标准 | 第30页 |
1.3 参与者排除标准 | 第30-31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1.5 液体营养标准餐 | 第31页 |
1.6 检查方法 | 第31-32页 |
1.7 统计学方法 | 第32页 |
2 结果 | 第32-34页 |
2.1 三种证型与HS组在初始饱足感及最大饱足感时饮入量比较 | 第32页 |
2.2 三种证型与HS组在各个时段近端胃与远端胃排空率的比较 | 第32-33页 |
2.3 三种证型与 HS 组的胃半排空时间的比较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43页 |
3.1 痞满中医病因病机 | 第34-36页 |
3.2 中医对痞满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 第36-38页 |
3.3 中医对痞满治疗方案的研究 | 第38-42页 |
3.4 实验结果的相关讨论 | 第42-43页 |
4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附录 | 第52-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