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村官 | 第17页 |
2.1.2 大学生村官 | 第17页 |
2.1.3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 第18-19页 |
2.2.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9页 |
2.3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2.3.1 大学生村官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 第19页 |
2.3.2 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求 | 第19-20页 |
2.3.3 构建合理党政后备干部层级结构的迫切需求 | 第20-21页 |
3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1-34页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3.2 大学生村官自身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 | 第22-28页 |
3.2.1 大学生村官对任职身份定位有所偏差 | 第22-24页 |
3.2.2 大学生村官报考初衷的动机不纯 | 第24-25页 |
3.2.3 大学生村官期望薪酬的心理存在失衡 | 第25-26页 |
3.2.4 大学生村官任期满的职业目标迷茫 | 第26-28页 |
3.3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3.3.1 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28-29页 |
3.3.2 政府部门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缺乏专业的教育队伍 | 第29-30页 |
3.3.3 大学生村官主体的自我教育被忽视 | 第30-31页 |
3.4 影响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 第31-34页 |
3.4.1 大学生村官自身价值观错位 | 第31-32页 |
3.4.2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优化创新 | 第32页 |
3.4.3 基层组织部门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足 | 第32-33页 |
3.4.4 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监督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4 完善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4-41页 |
4.1 大学生村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34-35页 |
4.1.1 大学生村官需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 | 第34页 |
4.1.2 大学生村官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第34-35页 |
4.1.3 大学生村官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群众观 | 第35页 |
4.2 提升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35-37页 |
4.2.1 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村官聘前的思想培养 | 第35-36页 |
4.2.2 村镇级组织要重视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 | 第36页 |
4.2.3 当地各级政府要有计划的实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第36-37页 |
4.3 构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 | 第37-39页 |
4.3.1 优化传统教育培训方法 | 第37页 |
4.3.2 探索网络远程教育与在职岗位培训模式 | 第37-38页 |
4.3.3 建立帮扶“导师负责制”教育新模式 | 第38页 |
4.3.4 制定合理评价考核体系 | 第38-39页 |
4.4 完善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发展政策保障 | 第39-41页 |
4.4.1 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配套制度 | 第39页 |
4.4.2 切实保障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 | 第39-40页 |
4.4.3 提供政策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 第40-41页 |
5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