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钢结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受限钢梁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钢结构框架抗火性能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高温火灾框架结构温度以及受力性能分析 | 第18-27页 |
2.1 高温火灾下空气温度和结构温度的计算方法 | 第18-22页 |
2.1.1 建筑高温火灾中室内空气温度场计算 | 第18-19页 |
2.1.2 构件内部温度场计算理论 | 第19-20页 |
2.1.3 火灾冷却阶段建筑结构内空气温度分布 | 第20-21页 |
2.1.4 空气温度场降温分析 | 第21-22页 |
2.2 高温火灾下钢框架构件受力性能 | 第22-27页 |
2.2.1 火灾下钢结构性能分析基本方法 | 第23页 |
2.2.2 钢材在高温下的物理性能 | 第23-24页 |
2.2.3 钢材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 第24页 |
2.2.4 高温下钢材的弹性模量 | 第24-25页 |
2.2.5 钢材的其他力学性能 | 第25页 |
2.2.6 钢材过火后的力学性能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受限钢结构在不同温度路径下响应分析 | 第27-41页 |
3.1 计算模型,模型参数,受火面及温度路径 | 第27-29页 |
3.1.1 计算模型 | 第27页 |
3.1.2 模型参数 | 第27-28页 |
3.1.3 受火条件 | 第28页 |
3.1.4 温度路径 | 第28-29页 |
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40页 |
3.2.1 应力--应变云图对比分析 | 第29-37页 |
3.2.2 梁端节点轴力分析 | 第37-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水平力对火灾中两榀两跨钢框架的影响 | 第41-62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4.2 受火房间和温度路径 | 第42-44页 |
4.2.1 选择受火房间 | 第42页 |
4.2.2 温度路径的选择 | 第42-43页 |
4.2.3 参数的确定 | 第43页 |
4.2.4 温度场的分布 | 第43页 |
4.2.5 荷载大小的选择 | 第43-44页 |
4.3 作用力大小的影响 | 第44-60页 |
4.3.1 单侧水平力作用及快速降温下结构受力和变形 | 第44-52页 |
4.3.2 双侧水平力作用及快速降温下结构受力和变形 | 第52-57页 |
4.3.3 单侧水平力作用及自然降温下结构受力和变形 | 第57-60页 |
4.4 降温速率对受水平力结构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超高温火灾过程钢框架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62-89页 |
5.1 火灾下钢结构受力性能分析基本方法 | 第62-64页 |
5.1.1 火灾下钢结构受力性能数值分析平衡方程 | 第62-63页 |
5.1.2 火灾下钢材应力应变与温度荷载的关系 | 第63-64页 |
5.2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 第64-84页 |
5.2.1 分析模型 | 第64-65页 |
5.2.2 火灾房间的选择以及温度场计算参数 | 第65-67页 |
5.2.3 温度场的分布 | 第67页 |
5.2.4 整体结构模拟结果分析 | 第67-84页 |
5.3 结果的后处理与分析 | 第84-86页 |
5.3.1 跨中挠度分析 | 第84-85页 |
5.3.2 梁端轴向力分析 | 第85-86页 |
5.3.3 梁端弯矩分析 | 第86页 |
5.4 不同降温路径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第86-88页 |
5.4.1 不同降温路径下的柱顶位移 | 第87页 |
5.4.2 不同温度路径下梁的轴向力以及梁端弯矩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9-91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89页 |
6.2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6.3 今后研究建议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