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临床资料 | 第10-12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0-12页 |
| 2.1 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2.2 手术指征 | 第10-11页 |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1页 |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1页 |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 1 主要器械及药品 | 第12页 |
|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12-13页 |
| 2.1 分组方法 | 第12页 |
| 2.2 正骨推手法治疗(治疗组) | 第12-13页 |
| 2.3 侧卧斜扳法治疗(对照组) | 第13页 |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第13-16页 |
| 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第14页 |
| 3.2 腰椎疾患综合评分标准(JOA评分) | 第14页 |
| 3.3 改良的Schober试验(MMS) | 第14页 |
| 3.4 病变节段小关节的横切关节角度(transverse interface tangle,TIFA) | 第14-15页 |
| 3.5 疗效标准 | 第15页 |
| 3.6 安全性分析 | 第15-16页 |
| 4 统计学处理 | 第16-17页 |
| 结果 | 第17-20页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7-18页 |
| 1.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第17页 |
| 1.2 两组年龄段分布比较 | 第17页 |
| 1.3 两组间突出节段及突出类型比较 | 第17-18页 |
| 1.4 两组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第18页 |
| 2 疗效评定 | 第18-20页 |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第18页 |
| 2.2 两组疗程前后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 第18-19页 |
| 2.3 每次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第19页 |
| 2.4 安全性评估 | 第19-20页 |
| 讨论 | 第20-27页 |
| 1 LDH的病因及机制 | 第20-21页 |
| 2 正骨推手法的中医理论依据 | 第21-22页 |
| 3 正骨推手法“推手和站桩”来源 | 第22-23页 |
| 4 侧卧斜扳法疗效分析 | 第23-24页 |
| 4.1 使突出物与神经根相对位置改变 | 第23-24页 |
| 4.2 纠正小关节错位及滑膜嵌顿 | 第24页 |
| 4.3 松解神经根粘连、促进局部水肿的吸收 | 第24页 |
| 5 正骨推手法疗效分析 | 第24-26页 |
| 5.1 更准确的定位 | 第24-25页 |
| 5.2 运用武术功法 | 第25页 |
| 5.3 改善小关节的不对称性 | 第25页 |
| 5.4 改善腰椎前屈活动 | 第25-26页 |
| 5.5 快速缓解疼痛 | 第26页 |
| 6 安全性分析 | 第26页 |
| 7 问题与展望 | 第26-27页 |
| 结论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附录 | 第30-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文献综述 | 第36-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 作者简介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