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1 网络文化 | 第19-20页 |
2.1.2 网络文化建设 | 第20页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2.2.1 社会网络理论概述 | 第20-21页 |
2.2.2 文化工业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第3章 滨州市网络文化建设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2-32页 |
3.1 滨州市网络文化建设概况 | 第22-28页 |
3.1.1 滨州市网络文化建设主体及宗旨 | 第23-24页 |
3.1.2 政府管理滞后于网络文化产业发展 | 第24-25页 |
3.1.3 各类网络应用服务种类日渐增多 | 第25页 |
3.1.4 手机上网是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 | 第25页 |
3.1.5 群众网络意识增强导致负面舆情多发 | 第25-26页 |
3.1.6 微应用和网络应用平台成为产品竞争焦点 | 第26-28页 |
3.2 滨州市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3.2.1 网络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偏弱 | 第28页 |
3.2.2 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受官僚文化影响 | 第28页 |
3.2.3 网络文化产业规模化程度低 | 第28-29页 |
3.2.4 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使用脱节 | 第29页 |
3.2.5 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人才缺乏 | 第29-30页 |
3.2.6 缺乏有效的网络文化考评体系 | 第30页 |
3.2.7 网络文化产业缺乏特色挖掘不深入 | 第30-31页 |
3.2.8 网络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滞后 | 第31-32页 |
第4章 滨州市网络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2-36页 |
4.1 对网络及网络文化特性的把握不到位 | 第32-33页 |
4.1.1 资源体系的全球性 | 第32页 |
4.1.2 交流空间的虚拟性 | 第32-33页 |
4.1.3 网络行为的互动性 | 第33页 |
4.2 政府部门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3-34页 |
4.2.1 重视程度不够 | 第33-34页 |
4.2.2 缺乏理论支持 | 第34页 |
4.3 网络文化建设可借鉴的经验很少 | 第34-35页 |
4.4 网络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 第35-36页 |
第5章 国内外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做法及经验 | 第36-41页 |
5.1 国外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做法及经验 | 第36-38页 |
5.1.1 美国 | 第36-37页 |
5.1.2 英国 | 第37页 |
5.1.3 德国 | 第37-38页 |
5.1.4 韩国 | 第38页 |
5.2 国内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做法及经验 | 第38-41页 |
5.2.1 安徽 | 第39-40页 |
5.2.2 广东 | 第40-41页 |
第6章 改善滨州市网络文化建设现状的对策建议 | 第41-48页 |
6.1 充分借鉴国内外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 | 第41-42页 |
6.1.1 成立专门的机构 | 第41页 |
6.1.2 加强互联网立法管理 | 第41-42页 |
6.1.3 推行互联网实名制 | 第42页 |
6.1.4 建设高端创意文化中心 | 第42页 |
6.2 提升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 第42-43页 |
6.3 调整网络文化企业结构 | 第43-44页 |
6.4 完善网络文化建设法制建设 | 第44页 |
6.5 倡导互联网行业自律和网民自觉 | 第44-45页 |
6.6 增强网络文化建设意识加强理论研究 | 第45页 |
6.7 建设三大特色文化产业带培育六大文化产业集聚区 | 第45-46页 |
6.8 完善文化产业载体平台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 第46-48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件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