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流体动力效应的矩形通道内强化换热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EHD效应原理 | 第11-13页 |
1.3 EHD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EHD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1.3.2 强化换热的工质种类 | 第15-16页 |
1.3.3 强化换热的参数设计 | 第16-20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EHD强化换热模型的建立 | 第21-31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EHD模型 | 第21-30页 |
2.2.1 几何结构 | 第21-22页 |
2.2.2 控制方程 | 第22-24页 |
2.2.3 边界条件 | 第24-26页 |
2.2.4 评价指标 | 第26-27页 |
2.2.5 模型验证 | 第27-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单壁换热通道的研究 | 第31-43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物性和几何参数 | 第31页 |
3.3 结果和分析 | 第31-42页 |
3.3.1 一个电极横向排布 | 第31-36页 |
3.3.2 多个电极优化 | 第36-39页 |
3.3.3 电极数目的影响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双壁换热通道的研究 | 第43-59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物性和几何参数 | 第43-44页 |
4.3 结果和分析 | 第44-58页 |
4.3.1 部分接地和全部接地 | 第44-49页 |
4.3.2 电极间距 | 第49-54页 |
4.3.3 接地角度 | 第54-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59-60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