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2-16页 |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2-13页 |
1. 选题依据 | 第12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背景和来源 | 第16-22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16-18页 |
1. 经济背景 | 第16-17页 |
2. 政治背景 | 第17页 |
3. 文化背景 | 第17-18页 |
(二) 理论来源 | 第18-22页 |
1. 马克思的消费思想 | 第19-20页 |
2. 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 | 第20页 |
3. 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 第20-22页 |
三、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 第22-32页 |
(一) 消费和消费社会的含义 | 第22-24页 |
(二) 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24-28页 |
1. 物的丰盛 | 第24-25页 |
2. 符号的操控 | 第25-26页 |
3. 消费的主导地位 | 第26-27页 |
4. 大众传媒的引导 | 第27-28页 |
(三) 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 | 第28-32页 |
1. 消费的意义性转向 | 第29-30页 |
2. 符号控制的消费逻辑 | 第30-32页 |
四、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评析 | 第32-37页 |
(一) 合理性 | 第32-35页 |
1. 创新了消费问题的研究视角 | 第32-33页 |
2. 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 第33-34页 |
3. 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 | 第34-35页 |
(二) 局限性 | 第35-37页 |
1. "无根"的消费观 | 第35-36页 |
2. 走向虚无主义 | 第36-37页 |
五、消费社会与当代中国 | 第37-45页 |
(一) 中国正走向消费社会 | 第37-41页 |
(二) 消费伦理的建构 | 第41-45页 |
1. 树立健康消费观念 | 第42页 |
2. 树立节俭消费观念 | 第42-43页 |
3. 树立幸福消费观念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