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移动GIS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移动GIS在事故应急中的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3 突发事故应急指挥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4 移动数据传输与可视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5 突发事故中应急撤离路径规划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6 移动GIS在事故信息采集中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7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大气污染移动应急数据管理与传输策略 | 第23-35页 |
2.1 应急数据分类 | 第23-25页 |
2.2 应急数据的组织方式 | 第25-26页 |
2.3 服务器端应急数据组织 | 第26-31页 |
2.3.1 基础地理数据组织 | 第26-27页 |
2.3.2 科学模拟数据组织 | 第27-29页 |
2.3.3 污染事故及其污染灾情数据库组织 | 第29-31页 |
2.4 移动端应急数据组织 | 第31-33页 |
2.4.1 基础地理数据的组织 | 第31-32页 |
2.4.2 路网数据的组织 | 第32页 |
2.4.3 应急辅助数据组织 | 第32-33页 |
2.4.4 科学模拟数据组织 | 第33页 |
2.5 应急灾情数据传输策略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移动端灾情数据的可视化方法 | 第35-48页 |
3.1 移动端空间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 | 第35-37页 |
3.1.1 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数据可视化 | 第35-36页 |
3.1.2 基于矢量数据的空间数据可视化 | 第36-37页 |
3.1.3 基于GeoJSON的数据可视化技术 | 第37页 |
3.2 应急模拟灾情数据的特征 | 第37-38页 |
3.3 基于GeoJSON的应急灾情数据表达 | 第38-39页 |
3.4 基于GeoJSON的灾情数据的移动端可视化方法 | 第39-40页 |
3.5 服务器端基于GeoJSON的灾情数据生成 | 第40-43页 |
3.5.1 可视化过程内存数据组织 | 第40-41页 |
3.5.2 基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的灾情信息插值处理 | 第41-42页 |
3.5.3 要素类的生成及序列化为JSON | 第42-43页 |
3.6 可视化实现与效率分析 | 第43-47页 |
3.6.1 基于栅格的数据可视化实现 | 第43-44页 |
3.6.2 基于GeoJSON数据可视化实现 | 第44-45页 |
3.6.3 灾情信息可视化效率测试 | 第45-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位置驱动的人员撤离路径规划方法 | 第48-62页 |
4.1 人员撤离最优路径算法分析 | 第48-49页 |
4.2 基于位置驱动的人员撤离路径生成流程 | 第49-51页 |
4.3 服务区域划分方法 | 第51-56页 |
4.3.1 基于泰森多边形的避难点服务区域的生成方法 | 第51-53页 |
4.3.2 基于路权模型生成服务区域的方法 | 第53-56页 |
4.4 基于服务区域的避难点的选取 | 第56-57页 |
4.5 基于消息推送机制的避难点信息推送 | 第57-60页 |
4.6 应急撤离路径的生成实现 | 第60页 |
4.7 服务区域和路径的移动可视化 | 第60-6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大气污染事故移动应急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2-78页 |
5.1 功能需求分析 | 第62-64页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4-68页 |
5.2.1 设计目标 | 第64页 |
5.2.2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第64-65页 |
5.2.3 系统总体结构 | 第65-66页 |
5.2.4 系统功能设计 | 第66-68页 |
5.3 服务器端实现 | 第68-71页 |
5.4 移动端实现与应用 | 第71-77页 |
5.4.1 系统登陆模块 | 第71-72页 |
5.4.2 移动定位模块 | 第72-73页 |
5.4.3 灾情可视化模块 | 第73-75页 |
5.4.4 数据管理模块 | 第75页 |
5.4.5 应急规划模块 | 第75-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论文总结 | 第78-79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