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多态性的杂草稻起源以及杂草稻的落粒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前言第10-46页
    1.1 杂草稻的发生,分布及危害第10-17页
        1.1.1 人类对杂草稻的认识第10页
        1.1.2 杂草稻的危害第10-14页
        1.1.3 杂草稻入侵及其分布情况第14-17页
    1.2 杂草稻的表型变异及其控制策略第17-23页
        1.2.1 杂草稻的群体及其表型差异第17-20页
        1.2.2 目前对杂草稻的控制办法及面临问题第20-23页
    1.3 杂草稻的起源进化假说及研究现状第23-26页
    1.4 分子标记技术在研究植物起源和进化中的作用第26-35页
        1.4.1 分子标记技术简介第26-28页
        1.4.2 分子标记技术对植物进化起源的应用第28-29页
        1.4.3 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在研究起源进化中的优势及研究现状第29-32页
        1.4.4 RFLP, SSR标记叶绿体基因组多样性水平揭示植物系统发育及其地理系统分化第32-35页
    1.5 杂草稻落粒性状第35-37页
    1.6 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及水稻落粒性基因定位的研究现状第37-40页
        1.6.1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TLs)及定位群体的建立第37-39页
        1.6.2 遗传图谱构建第39-40页
        1.6.3 F2群体的基因初定位第40页
    1.7 水稻群体落粒性基因定位及克隆研究现状第40-43页
        1.7.1 以野生稻,栽培稻为群体定位的落粒基因及位点第40-42页
        1.7.2 杂草稻的落粒表型及落粒基因第42-43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第43-46页
2 杂草稻的多起源假说验证第46-64页
    2.1 引言第46-4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7-51页
        2.2.1 材料第47页
        2.2.2 水稻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及引物设计办法第47-48页
        2.2.3 水稻总DNA提取及叶绿体DNA片段扩增第48-50页
        2.2.4 序列比对及分析第50-51页
    2.3 实验结果第51-58页
        2.3.1 水稻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对结果及引物设计第51-52页
        2.3.2 多态位点的分布情况及其多态性第52-53页
        2.3.3 水稻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第53-54页
        2.3.4 遗传结构和单倍型分析第54-55页
        2.3.5 单倍型网络图关系分析第55-56页
        2.3.6 杂草稻的地理分布情况第56-58页
        2.3.7 栽培稻核基因与叶绿体的籼粳分化第58页
    2.4 讨论第58-64页
        2.4.1 三个群体的叶绿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第58-60页
        2.4.2 单倍型划分及分布解释水稻的起源过程第60-61页
        2.4.3 杂草稻的多起源及快速进化事件第61-62页
        2.4.4 水稻亚种的核质分化事件及亚种群体的多样性第62-63页
        2.4.5 小结第63-64页
3 杂草稻的落粒性状揭示杂草稻的起源进化方式第64-78页
    3.1 前言第64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64-67页
        3.2.1 供试材料及片段检测第64-65页
        3.2.2 实验方法第65-67页
    3.3 结果第67-74页
        3.3.1 亲本的SH4 突变位点的基因型检测第67页
        3.3.2 亲本及F2的落粒性状表型分析及第67-69页
        3.3.3 多态引物筛选与群体标记基因型检测第69页
        3.3.4 差异引物的检验及遗传图谱构建第69-72页
        3.3.5 杂草稻落粒性状QTL分析第72-74页
    3.4 讨论第74-78页
        3.4.1 遗传分子图谱揭示亲本之间的遗传背景差异度第74页
        3.4.2 杂草稻落粒性状位点及其适应性进化第74-76页
        3.4.3 小结第76-78页
4 总结与展望第78-84页
    4.1 叶绿体基因组多态性了解物种起源第78页
    4.2 落粒基因及其与杂草稻的起源的关系第78-81页
    4.3 展望第81-84页
致谢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4页
附录第104-105页
附件第105-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苜蓿间作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种间促进作用研究
下一篇:交直流互联电网运行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