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人脸同步恢复与识别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自动人脸识别技术简介 | 第9-10页 |
1.2 图像去模糊技术简介 | 第10-11页 |
1.3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4 课题历史和现状 | 第13-17页 |
1.4.1 人脸识别 | 第13-14页 |
1.4.2 模糊人脸识别 | 第14-15页 |
1.4.3 去模糊 | 第15-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页 |
第二章 模糊问题 | 第21-31页 |
2.1 模糊的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2.1.1 模糊过程 | 第21-22页 |
2.1.2 噪声问题 | 第22-24页 |
2.1.3 空间变化模糊 | 第24页 |
2.2 模糊的类型 | 第24-28页 |
2.2.1 失焦模糊 | 第24-25页 |
2.2.2 相机抖动模糊 | 第25页 |
2.2.3 物体运动模糊 | 第25-26页 |
2.2.4 大气扰动模糊 | 第26-27页 |
2.2.5 内部物理模糊 | 第27-28页 |
2.3 本章总结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模糊人脸恢复 | 第31-53页 |
3.1 图像去模糊方法分类 | 第31-39页 |
3.1.1 机器学习法 | 第31-32页 |
3.1.2 变分法 | 第32-35页 |
3.1.3 稀疏表示法 | 第35-36页 |
3.1.4 贝叶斯推断法 | 第36-39页 |
3.2 人脸去模糊 | 第39-47页 |
3.2.1 模型0 | 第40-42页 |
3.2.2 模型1 | 第42-44页 |
3.2.3 模型2 | 第44-47页 |
3.2.4 两步方案 | 第47页 |
3.3 去模糊的实际问题 | 第47-49页 |
3.3.1 边界问题 | 第47-48页 |
3.3.2 噪声问题 | 第48页 |
3.3.3 异常问题 | 第48-49页 |
3.3.4 模糊核大小问题 | 第49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第四章 模糊人脸识别 | 第53-65页 |
4.1 模糊人脸识别综述 | 第53页 |
4.2 模糊不变描述子 | 第53-58页 |
4.2.1 LPQ特征 | 第54-56页 |
4.2.2 ALPQ特征 | 第56-58页 |
4.3 去模糊方法 | 第58-60页 |
4.4 模糊方法 | 第60页 |
4.5 距离空间转换学习法 | 第60-62页 |
4.6 本章总结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五章 模糊人脸同步恢复与识别 | 第65-69页 |
5.1 相关工作介绍 | 第65-66页 |
5.2 SRR算法 | 第66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六章 实验部分 | 第69-75页 |
6.1 数据库的选取 | 第69页 |
6.2 评价标准 | 第69-70页 |
6.3 模糊人脸恢复 | 第70-71页 |
6.4 模糊人脸同步恢复与识别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9页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75页 |
7.2 当前研究的不足 | 第75-76页 |
7.2.1 耗时问题 | 第75-76页 |
7.2.2 统一框架问题 | 第76页 |
7.2.3 收敛性的问题 | 第76页 |
7.3 以后工作的展望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