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沥青路面 | 第11-14页 |
1.1.1 沥青路面的损坏类型 | 第11-12页 |
1.1.2 环氧改性沥青的特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2.1 环氧改性沥青的特点 | 第12-13页 |
1.1.2.2 环氧沥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3 环氧沥青研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1.2 彩色路面 | 第14-22页 |
1.2.1 环氧型彩色路面 | 第14-18页 |
1.2.1.1 环氧型路面材料合成过程中常用的原料 | 第15-17页 |
1.2.1.2 环氧树脂的性能及应用 | 第17-18页 |
1.2.2 聚氨酯型彩色路面 | 第18-22页 |
1.2.2.1 聚氨酯铺路材料的性能特点 | 第18-19页 |
1.2.2.2 聚氨酯铺路材料的应用种类 | 第19页 |
1.2.2.3 聚氨酯彩色路面材料合成过程中常用的原料 | 第19-22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 第22-26页 |
1.3.1 背景意义 | 第22-23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环氧树脂、SBS对石油沥青的改性研究 | 第26-36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2 实验原料 | 第28页 |
2.3 改性机理及其制备过程 | 第28-29页 |
2.3.1 改性机理 | 第28-29页 |
2.3.2 制备过程 | 第29页 |
2.4 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0-32页 |
2.5.1 SBS的用量对基质沥青性能的影响 | 第30页 |
2.5.2 环氧树脂的用量对SBS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3 糠醇泥的用量对环氧树脂/SBS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2.6 热重分析 | 第32-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三章 环氧树脂/金刚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36-50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3.2.2 实验原料 | 第38页 |
3.2.3 实验所需溶剂的配制及标定方法 | 第38-40页 |
3.3 合成原理及其制备过程 | 第40-41页 |
3.3.1 合成原理 | 第40-41页 |
3.3.2 制备过程 | 第41页 |
3.4 测试方法及表征 | 第41-42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3.5.1 低分子量聚酰胺用量对环氧树脂/碳化硅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2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用量对环氧树脂/金刚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3页 |
3.5.3 金刚砂的用量对环氧树脂/金刚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4 固化物的红外表征 | 第44-45页 |
3.5.5 固化物的热重分析 | 第45-46页 |
3.5.6 固化物的动态力学分析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四章 路面用聚氨酯型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及研究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4.2.2 实验原料 | 第52页 |
4.2.3 实验所需溶剂的配制及标定方法 | 第52-54页 |
4.3 合成原理及其制备过程 | 第54-55页 |
4.3.1 合成原理 | 第54-55页 |
4.3.2 制备过程 | 第55页 |
4.4 测试方法与表征 | 第55-56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4.5.1 预聚体的用量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 第56页 |
4.5.2 催化剂的用量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3 稀释剂的用量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4 固化物的红外表征 | 第58页 |
4.5.5 预聚体对固化物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6 固化物的动态力学分析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应用 | 第62-66页 |
5.1 SBS/环氧树脂改性沥青的应用 | 第62页 |
5.2 环氧树脂/金刚砂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62-63页 |
5.3 聚氨酯聚合物材料的应用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总结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