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各种鱼的病害、敌害及其防治论文

迟钝爱德华菌侵染对鳗鲡肝细胞的影响及侵染相关基因PuAH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 研究背景第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22页
        2.1 迟钝爱德华菌一般生物学特征第12-13页
        2.2 流行病学研究第13-14页
        2.3 致病症状及病理变化第14页
        2.4 迟钝爱德华菌病检测及防治第14-15页
        2.5 迟钝爱德华菌侵染机制研究第15-19页
            2.5.1 细菌的黏附和侵入第15-16页
            2.5.2 逃避和抵抗宿主的免疫机制第16-17页
            2.5.3 与宿主争夺营养物质并产生毒素第17-18页
            2.5.4 三型分泌系统和六型分泌系统的调节第18-19页
        2.6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19-20页
        2.7 本试验的研究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迟钝爱德华菌侵染对鳗鲡肝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第22-40页
    第一节 细胞侵染模型的构建第22-28页
        1 材料第22-23页
            1.1 菌株和细胞第22页
            1.2 主要试剂第22页
            1.3 主要仪器第22-23页
        2 方法第23页
            2.1 侵染菌体EIB202的培养及处理第23页
            2.2 鳗鲡肝细胞(ELC)的传代第23页
            2.3 EIB202对ELC的侵染及观察第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26页
            3.1 不同侵染时间点细胞病变第23-26页
        4 讨论第26-28页
    第二节 鳗鲡肝细胞蛋白的制备及差异分析第28-40页
        1 材料第28页
            1.1 菌株和细胞第28页
            1.2 主要试剂第28页
            1.3 主要仪器第28页
        2 方法第28-30页
            2.1 不同侵染时期细胞的收集和蛋白的提取第28-29页
            2.2 细胞蛋白的浓度测定及SDS-PAGE分析第29页
            2.3 利用iTRAQ技术分析各侵染时期细胞蛋白第29-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3.1 鳗鲡肝细胞收集方法比较第30页
            3.2 鳗鲡肝细胞蛋白浓度的测定及SDS-PAGE分析第30-31页
            3.3 不同侵染时间点鳗鲡肝细胞差异蛋白的鉴定和筛选第31-36页
        4 讨论第36-40页
第三章 迟钝爱德华菌EIB202侵染相关基因PuAH的功能研究第40-66页
    第一节 迟钝爱德华菌EIB202 PuAH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0-48页
        1 材料第40-41页
            1.1 菌株和质粒第40页
            1.2 主要试剂第40-41页
            1.3 主要仪器第41页
        2 方法第41-45页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41页
            2.2 基因组DNA模板的提取第41页
            2.3 PuAH基因的PCR扩增第41-42页
            2.4 PCR产物的回收第42-43页
            2.5 PuAH基因的克隆及鉴定第43-44页
            2.6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第44-4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5-47页
            3.1 PuAH基因的PCR扩增结果第45页
            3.2 PuAH基因的克隆及鉴定第45-46页
            3.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第46-47页
        4 讨论第47-48页
    第二节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条件优化及蛋白纯化第48-56页
        1 材料第48页
            1.1 菌株第48页
            1.2 主要试剂第48页
            1.3 主要仪器第48页
        2 方法第48-50页
            2.1 重组质粒pET32a-PuAH的诱导表达第48-49页
            2.2 融合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第49页
            2.3 融合蛋白的纯化及复性第49-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0-55页
            3.1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第50-52页
            3.2 诱导条件的优化第52-54页
            3.3 融合蛋白的纯化第54-55页
        4 讨论第55-56页
    第三节 融合蛋白兔抗血清的制备及该蛋白部分特性分析第56-66页
        1 材料第56页
            1.1 菌株和细胞第56页
            1.2 试验动物第56页
            1.3 主要试剂第56页
            1.4 主要仪器第56页
        2 方法第56-60页
            2.1 融合蛋白兔抗血清的制备第56-57页
            2.2 兔抗血清效价的测定第57-58页
                2.2.1 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对融合蛋白的抗体效价第57-58页
                2.2.2 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对EIB202外膜蛋白(OMP)的抗体效价第58页
            2.3 融合蛋白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分析第58-59页
                2.3.1 融合蛋白免疫原性分析第58-59页
                2.3.2 融合蛋白抗原性分析第59页
            2.4 EIB202菌体凝集试验第59页
            2.5 融合蛋白的溶血性分析第59页
            2.6 融合蛋白的黏附性分析第59-6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0-63页
            3.1 兔抗血清效价测定第60-61页
            3.2 融合蛋白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分析第61-62页
            3.3 菌体凝集试验结果第62页
            3.4 融合蛋白溶血性分析第62-63页
            3.5 融合蛋白的黏附功能分析结果第63页
        4 讨论第63-66页
总结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附录第74-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医院MRI设备预约服务规则研究
下一篇:荷斯坦奶牛乳汁SCC与肝功酶、抗氧化及酮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