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微网群规划评价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微网群规划评价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微网群规划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微网群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39页 |
2.1 微网群概述 | 第19-20页 |
2.2 微网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20-21页 |
2.3 电能质量指标 | 第21-24页 |
2.3.1 电压偏差指标 | 第21-22页 |
2.3.2 频率偏差指标 | 第22页 |
2.3.3 谐波标准 | 第22-24页 |
2.3.4 电压三相不平衡指标 | 第24页 |
2.3.5 暂态电能质量指标 | 第24页 |
2.4 可靠性指标 | 第24-27页 |
2.4.1 负荷点可靠性指标 | 第25页 |
2.4.2 系统可靠性指标 | 第25-27页 |
2.4.3 孤岛可靠性指标 | 第27页 |
2.5 经济性指标 | 第27-34页 |
2.5.1 投资成本 | 第28-32页 |
2.5.2 综合效益 | 第32-34页 |
2.6 环保性指标 | 第34-36页 |
2.6.1 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 | 第35页 |
2.6.2 污染物的排放量 | 第35-36页 |
2.7 微网群协调性指标 | 第36-38页 |
2.7.1 微网群年交换电量 | 第37页 |
2.7.2 微网群年交互率 | 第37页 |
2.7.3 微网群协调响应时间 | 第37-38页 |
2.8 微网群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微网群规划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 第39-54页 |
3.1 层次分析法 | 第39-45页 |
3.1.1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0-41页 |
3.1.2 特征根的求取 | 第41页 |
3.1.3 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41-42页 |
3.1.4 综合重要程度排序 | 第42-43页 |
3.1.5 算例分析 | 第43-45页 |
3.2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和发展 | 第45页 |
3.3 带有AHP约束锥的DEA模型 | 第45-47页 |
3.3.1 带有AHP约束锥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45-46页 |
3.3.2 算例分析 | 第46-47页 |
3.4 基于三角模糊数理论的层次分析法 | 第47-52页 |
3.4.1 三角模糊数相关概念与性质 | 第47-48页 |
3.4.2 三角模糊数判断矩阵权重向量求取 | 第48-49页 |
3.4.3 基于TFN-AHP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49-51页 |
3.4.4 算例分析 | 第51-52页 |
3.5 对比和分析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基于改进的TFN-AHP的微网群规划综合评价 | 第54-66页 |
4.1 混合宇宙大爆炸算法 | 第54-56页 |
4.1.1 混合大爆炸算法简介 | 第54-55页 |
4.1.2 混合大爆炸算法原理 | 第55-56页 |
4.2 微网群规划综合评价模型 | 第56-58页 |
4.2.1 改进的基于三角模糊数理论的层次分析法 | 第56-57页 |
4.2.2 微网群综合评价模型及评价流程 | 第57-58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58-65页 |
4.3.1 微电网规划设计备选方案介绍 | 第58-61页 |
4.3.2 评价对象配置 | 第61-64页 |
4.3.3 算例结果及分析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参与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