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S攻击检测与防御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DNS技术概述 | 第12-18页 |
·DNS协议 | 第12-13页 |
·DNS结构与原理 | 第13-18页 |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DNS安全问题研究 | 第20-30页 |
·造成DNS安全问题的原因 | 第20-23页 |
·信任模型 | 第20-21页 |
·简单标识会话方式 | 第21-23页 |
·"First Answer Wins"原则 | 第23页 |
·DNS安全威胁分析 | 第23-26页 |
·本地威胁 | 第24-25页 |
·服务器对服务器 | 第25页 |
·服务器对客户端 | 第25-26页 |
·DNS脆弱性分析 | 第26-29页 |
·协议脆弱性 | 第26-28页 |
·实现脆弱性 | 第28页 |
·操作脆弱性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DNS攻击检测方法研究 | 第30-47页 |
·检测技术概述 | 第30-31页 |
·改进的基于信息熵的DNS攻击检测 | 第31-39页 |
·信息熵模型 | 第31-32页 |
·异常特征 | 第32-34页 |
·DNS数据包报头分析法 | 第34-37页 |
·实验与分析 | 第37-39页 |
·基于粗糙集理论知识的DNS攻击检测 | 第39-46页 |
·方法概述 | 第40-41页 |
·粗糙集理论与检测模型 | 第41-43页 |
·实验与分析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DNS攻击双通道检测模型 | 第47-59页 |
·DNS攻击无指导异常检测模型 | 第47-53页 |
·检测模型 | 第47-48页 |
·关键技术 | 第48-52页 |
·DNS对象异常因子 | 第52-53页 |
·DNS误用检测模型 | 第53-56页 |
·检测模型 | 第53-54页 |
·误用匹配规则与DNS攻击因子 | 第54-56页 |
·DNS攻击双通道检测模型研究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DNS攻击防御技术研究 | 第59-70页 |
·DNSSEC策略研究 | 第59-62页 |
·DNSSEC策略 | 第59-62页 |
·DNS安全组群通信 | 第62-68页 |
·DNS动态更新漏洞 | 第63-64页 |
·具体策略描述 | 第64-65页 |
·DHCP更新源与DNS对等点握手协议 | 第65-66页 |
·组群更新权限控制 | 第66-67页 |
·组群关系维护和对等点密钥协商协议 | 第67-68页 |
·Spread组群通信 | 第68页 |
·策略优缺点分析 | 第68页 |
·DNS安全加固措施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本文主要贡献 | 第70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