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4页 |
·普通菜豆镰孢菌枯萎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分布与危害 | 第16页 |
·症状 | 第16页 |
·病原 | 第16-18页 |
·侵染循环 | 第18页 |
·发病规律 | 第18页 |
·防治技术 | 第18-19页 |
·普通菜豆镰孢菌枯萎病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普通菜豆镰孢菌枯萎病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 第19页 |
·普通菜豆镰孢菌枯萎病抗病基因(R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荧光定量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鉴定及抗病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21-29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及优点 | 第21-22页 |
·非特异性荧光染料 | 第22页 |
·特异性荧光探针 | 第22-23页 |
·荧光定量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鉴定方面的应用 | 第23-28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植物抗病性鉴定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CDNA-AFLP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 第29-33页 |
·cDNA-AFLP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 第29-30页 |
·cDNA-AFLP技术的优点 | 第30-31页 |
·cDNA-AFLP技术的应用 | 第31-33页 |
·植物抗病性及其信号的转导途径 | 第33-42页 |
·植物的抗病反应 | 第33-34页 |
·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内源信号分子 | 第34-40页 |
·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0-4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2页 |
·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普通菜豆镰孢菌枯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4-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44页 |
·真菌分离物的鉴定 | 第44-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真菌分离物形态学观察 | 第48-49页 |
·尖镰孢菌株致病性的测定 | 第49页 |
·真菌分离物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9-50页 |
·F. oxysporum f. sp. phaseoli检测引物的设计及特异性检测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第三章 普通菜豆镰孢菌枯萎病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 | 第52-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7页 |
·供试菌株 | 第52页 |
·供试菜豆 | 第52页 |
·抗性鉴定:玉米粉接种体法 | 第52-54页 |
·抗性鉴定:下胚轴双孔注射法 | 第54-55页 |
·抗性鉴定:接种体蘸根法 | 第55页 |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普通菜豆不同品种间抗病性的差异 | 第55-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三种病原菌接种方法的比较 | 第57-58页 |
·玉米粉接种体法筛选 362 份菜豆资源 | 第58页 |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区分不同菜豆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 | 第58-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普通菜豆与枯萎病原菌互作研究 | 第63-8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3-70页 |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菜豆根和茎的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 | 第63-64页 |
·植物抗病相关防御酶活的测定 | 第64页 |
·植物H_2O_2和O_2~-含量的测定 | 第64-65页 |
·cDNA-AFLP技术分析病原菌与寄主互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65-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83页 |
·表型鉴定及组织学观察 | 第70-75页 |
·PAL和POX活性的测定 | 第75-76页 |
·H_2O_2与O_2~-含量的测定 | 第76-78页 |
·cDNA-AFLP技术分析差异表达片段 | 第78-83页 |
·讨论 | 第83-87页 |
第五章 普通菜豆镰孢菌枯萎病抗病相关基因PvCaM1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87-10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7-94页 |
·试验材料 | 第87页 |
·病原菌的接种与化学信号分子处理 | 第87页 |
·总RNA的提取与cDNA合成 | 第87页 |
·PvCaM1 基因的克隆 | 第87-93页 |
·PvCaM1 序列分析 | 第93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93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量 | 第93-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0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94页 |
·PvCaM1 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94-97页 |
·PvCaM1 基因的诱导表达分析 | 第97-100页 |
·讨论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普通菜豆镰孢菌枯萎病抗病相关基因PvPOX1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101-11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1-103页 |
·试验材料 | 第101页 |
·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处理 | 第101页 |
·总RNA的提取与cDNA合成 | 第101-102页 |
·PvPOX1 基因的克隆 | 第102页 |
·PvPOX1 序列分析 | 第102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102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PvPOX1 基因表达量 | 第102-103页 |
·过氧化物酶(POX)活性的测定 | 第103页 |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1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103页 |
·PvPOX1 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103-107页 |
·PvPO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07-110页 |
·POX活性的测定 | 第110-111页 |
·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111页 |
·讨论 | 第111-113页 |
第七章 水杨酸诱导的普通菜豆抗病性反应 | 第113-1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5页 |
·实验材料 | 第113页 |
·化学药品处理 | 第113页 |
·病原菌的接种与检测样本的采集 | 第113-114页 |
·菜豆发病情况的调查 | 第114页 |
·PAL和POX酶活性的测定 | 第114页 |
·H_2O_2和O_2~-含量的测定 | 第114页 |
·菜豆根中游离SA的定量分析 | 第114-115页 |
·荧光定量PCR验证病原菌定殖量 | 第115页 |
·化学信号分子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11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21页 |
·不同化学药品对菜豆抗病性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SA诱导菜豆镰孢菌枯萎病抗病性 | 第117-118页 |
·PAL和POX酶活的测定 | 第118页 |
·H_2O_2和O_2~-含量的测定 | 第118-119页 |
·菜豆根中游离SA的定量分析 | 第119-120页 |
·荧光定量PCR验证病原菌定殖量 | 第120-121页 |
·化学药品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121页 |
·讨论 | 第121-124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7页 |
附表 | 第147-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作者简历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