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3.1 财务困境概念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3.2 企业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3 企业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3.4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并购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5 研究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我国特别处理制度概述 | 第21-23页 |
2.1.1 我国特别处理制度相关规定 | 第21-22页 |
2.1.2 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现状 | 第22-23页 |
2.2 并购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2.1 并购的概念 | 第23页 |
2.2.2 并购的类型 | 第23-24页 |
2.2.3 并购动因理论 | 第24-26页 |
3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并购理论分析 | 第26-32页 |
3.1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特点 | 第26-27页 |
3.1.1 连续亏损,盈利能力低下 | 第26页 |
3.1.2 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偿债能力较弱,财务风险较大 | 第26页 |
3.1.3 经营状况不佳,短期难以改善 | 第26-27页 |
3.2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分析 | 第27-29页 |
3.2.1 摆脱经营困境,扭亏为盈,实现“保壳摘帽” | 第27-28页 |
3.2.2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稳定公司偿债能力,降低财务风险 | 第28-29页 |
3.2.3 分散风险,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 | 第29页 |
3.3 基于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并购动因的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9-32页 |
3.3.1 基于“保壳摘帽”动因的并购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 第30页 |
3.3.2 基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稳定偿债能力动因的并购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 第30页 |
3.3.3 基于分散风险、持续盈利动因的并购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 第30页 |
3.3.4 建立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2页 |
4 *ST常铝并购案例分析 | 第32-53页 |
4.1 *ST常铝并购的背景分析 | 第32-34页 |
4.1.1 公司简介 | 第32页 |
4.1.2 *ST常铝的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4.2 *ST常铝并购实施过程 | 第34-36页 |
4.2.1 并购山东新合源 | 第34-35页 |
4.2.2 并购朗脉股份 | 第35-36页 |
4.3 *ST常铝并购动因分析 | 第36-38页 |
4.3.1 确保2014年扭亏为盈,实现“摘帽” | 第36-37页 |
4.3.2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稳定偿债能力,保证*ST常铝的发展 | 第37页 |
4.3.3 分散铝压延加工行业周期性风险,保证持续盈利,维持企业生存 | 第37-38页 |
4.4 *ST常铝并购绩效分析 | 第38-52页 |
4.4.1 基于“保壳摘帽”动因的并购绩效评价分析 | 第38-41页 |
4.4.2 基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稳定偿债能力动因的并购绩效评价分析 | 第41-44页 |
4.4.3 基于分散风险、持续盈利动因的并购绩效评价分析 | 第44-52页 |
4.5 *ST常铝并购案例小结 | 第52-53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3-5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5.1.1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并购动因与一般上市公司不同 | 第53页 |
5.1.2 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并购实现其预期目标 | 第53-54页 |
5.2 相关建议 | 第54-55页 |
5.2.1 完善特别处理制度,提高“摘帽”要求 | 第54页 |
5.2.2 重视并购质量,明确困境期的并购动因,合理选择并购目标 | 第54-55页 |
5.2.3 注重并购后的整合,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更好地摆脱困境 | 第55页 |
5.3 研究局限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