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4-17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32页 |
2.1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1.1 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0页 |
2.1.2 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工具 | 第20-21页 |
2.1.3 社会网络分析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2.2 协作研发网络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2 资源依赖理论 | 第23-24页 |
2.2.3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4-25页 |
2.3 协作研发网络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2.3.1 协作研发网络的内涵 | 第25-26页 |
2.3.2 协作研发网络的结构特征 | 第26页 |
2.3.3 协作研发网络演化动因综述 | 第26-27页 |
2.3.4 协作研发网络演化形态综述 | 第27-28页 |
2.4 技术生态位理论研究综述 | 第28-30页 |
2.4.1 技术生态位的内涵 | 第28-30页 |
2.4.2 技术生态位的测度 | 第30页 |
2.5 协作研发网络结构与技术生态位的关系研究 | 第30-32页 |
2.5.1 协作研发网络的生态学特征 | 第30-31页 |
2.5.2 协作研发网络与技术生态位 | 第31-32页 |
第3章 产业协作研发网络结构对产业技术生态位影响机理 | 第32-41页 |
3.1 产业协作研发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维度 | 第32-34页 |
3.1.1 产业协作研发网络密度 | 第32页 |
3.1.2 产业协作研发网络集聚效应 | 第32-33页 |
3.1.3 产业协作研发网络中心性 | 第33-34页 |
3.2 产业技术生态位分析维度 | 第34-37页 |
3.2.1 产业技术生态位宽度 | 第34-35页 |
3.2.2 产业技术生态位重叠度 | 第35-37页 |
3.3 产业协作研发网络结构对其技术生态位的影响 | 第37-41页 |
3.3.1 协作研发网络密度对技术生态位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协作研发网络集聚效应对技术生态位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协作研发网络中心性对技术生态位的影响 | 第39-41页 |
第4章 协作研发网络结构对产业技术生态位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1-59页 |
4.1 实证研究设计 | 第41-43页 |
4.1.1 协整理论与方法 | 第41页 |
4.1.2 协整方程的构建 | 第41-42页 |
4.1.3 变量说明 | 第42-43页 |
4.2 数据来源与收集 | 第43-45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3-45页 |
4.2.2 数据收集 | 第45页 |
4.3 协作研发网络的构建 | 第45-47页 |
4.3.1 社会网络分析工具简介 | 第45-46页 |
4.3.2 协作研发网络构建方法和过程 | 第46-47页 |
4.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47-57页 |
4.4.1 协作研发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第47-50页 |
4.4.2 协作研发网络相关变量分析 | 第50-51页 |
4.4.3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51-52页 |
4.4.4 协作研发网络密度对产业技术生态位影响的协整检验 | 第52-54页 |
4.4.5 协作研发网络集聚效应对产业技术生态位影响的协整检验 | 第54-55页 |
4.4.6 协作研发网络中心性对产业技术生态位影响的协整检验 | 第55-57页 |
4.5 实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