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煤炭脱水的重要性 | 第15页 |
1.1.2 低阶煤煤泥的特点及分布 | 第15-17页 |
1.1.3 煤泥沉降对脱水的影响 | 第17页 |
1.2 煤泥沉降脱水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1.2.1 粒度组成对煤泥沉降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18-20页 |
1.2.2 矿物质对煤泥沉降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20-22页 |
1.2.3 氧化煤对煤泥沉降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22-26页 |
1.2.4 絮凝沉降对煤泥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1.3 PIV技术测定煤泥水的沉降特性 | 第27-3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与材料 | 第33-43页 |
2.1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第33-36页 |
2.1.1 脱水试验装置 | 第34页 |
2.1.2 PIV粒子测速仪 | 第34-35页 |
2.1.3 粒度组成测定 | 第35页 |
2.1.4 矿物组分测定 | 第35页 |
2.1.5 红外光谱测定 | 第35-36页 |
2.1.6 润湿热的测定 | 第36页 |
2.2 主要试验试剂 | 第36-37页 |
2.3 效果评定指标 | 第37-39页 |
2.3.1 沉降试验 | 第37-38页 |
2.3.2 脱水试验 | 第38-39页 |
2.4 试验样品选取与制备 | 第39-43页 |
2.4.1 不同粒度级样品的制备 | 第40页 |
2.4.2 纯矿物质产品的选取与制备 | 第40-41页 |
2.4.3 不同矿物含量煤样的制备 | 第41-42页 |
2.4.4 氧化煤样的制备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粒度分布对煤泥沉降脱水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43-63页 |
3.1 理论研究基础 | 第43-47页 |
3.1.1 沉降理论 | 第43-44页 |
3.1.2 过滤理论 | 第44-46页 |
3.1.3 滤饼沉积理论 | 第46-47页 |
3.2 试验研究 | 第47-48页 |
3.3 不同粒度级颗粒沉降特性研究 | 第48-54页 |
3.4 颗粒均匀度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4-57页 |
3.4.1 粒度对煤浆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2 粒度级配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3.5 滤饼形成过程中的粒度分布 | 第57-60页 |
3.6 颗粒沉降速度与脱水效果耦合规律的分析 | 第60-6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矿物组分对细粒煤泥沉降脱水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63-79页 |
4.1 矿物质的基本结构及特性 | 第63-64页 |
4.2 矿物质基本性质分析 | 第64-69页 |
4.2.1 不同矿物质的粒度组成 | 第64-66页 |
4.2.2 不同矿物质自然沉降规律分析 | 第66-67页 |
4.2.3 不同矿物质吸水性分析 | 第67-69页 |
4.2.4 不同矿物脱水规律分析 | 第69页 |
4.3 不同矿物质组分自然沉降特性研究 | 第69-76页 |
4.3.1 浓度对颗粒自然沉降特性的影响 | 第69-74页 |
4.3.2 矿物质种类对颗粒自然沉降特性的影响 | 第74-76页 |
4.4 不同矿物质的氧化试验研究 | 第76-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矿物含量对细粒煤泥沉降脱水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79-103页 |
5.1 不同矿物含量样品的基本性质 | 第79-82页 |
5.1.1 不同矿物含量煤样的粒度组成分析 | 第79-80页 |
5.1.2 不同矿物含量煤样的矿物组成分析 | 第80-82页 |
5.1.3 不同矿物含量煤样的润湿热分析 | 第82页 |
5.2 不同矿物含量煤样的有机显微组成 | 第82-88页 |
5.3 不同矿物含量煤样沉降特性研究 | 第88-92页 |
5.4 不同矿物含量煤样的沉降脱水性能研究 | 第92-96页 |
5.4.1 煤泥水絮凝最佳药剂制度的确定 | 第92-95页 |
5.4.2 不同矿物含量煤样的沉降脱水规律 | 第95-96页 |
5.5 不同矿物含量煤样活化性能分析 | 第96-100页 |
5.5.1 样品吸水性测试 | 第96-97页 |
5.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97-98页 |
5.5.3 热重分析测试 | 第98-100页 |
5.6 不同矿物含量煤泥沉降速度与脱水效果的耦合规律 | 第10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第六章 细粒氧化煤沉降脱水规律研究 | 第103-115页 |
6.1 试验最佳条件探索 | 第103-104页 |
6.2 煤泥氧化对沉降脱水效果影响规律的研究 | 第104-106页 |
6.2.1 氧化时间的确定 | 第104页 |
6.2.2 氧化沉降脱水试验 | 第104-106页 |
6.4 氧化试验结果讨论分析 | 第106-112页 |
6.4.1 氧化作用对煤泥粒度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6.4.2 氧化作用对煤泥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6.4.3 氧化作用对颗粒矿物组分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4.4 氧化作用对煤泥表面电性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6.5 不同氧化度煤泥沉降速度与脱水效果的耦合规律 | 第112-11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七章 高分子絮凝剂对沉降特性及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115-139页 |
7.1 高分子絮凝剂絮凝作用机理 | 第115-118页 |
7.2 高分子絮凝剂对颗粒运动规律影响的研究 | 第118-132页 |
7.2.1 絮凝条件下煤泥颗粒絮团形貌的变化规律 | 第118-123页 |
7.2.2 絮凝对煤泥颗粒运动规律影响的研究 | 第123-129页 |
7.2.3 混凝对煤泥颗粒运动规律影响的研究 | 第129-132页 |
7.3 絮凝剂对滤饼脱水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132-134页 |
7.3.1 絮凝剂对煤泥脱水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132-134页 |
7.3.2 混凝作用对煤泥脱水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134页 |
7.4 絮凝剂作用下沉降特性与过滤效果的耦合规律 | 第134-138页 |
7.4.1 絮凝剂作用下的沉降特性与过滤效果的耦合规律 | 第134-136页 |
7.4.2 凝聚剂作用下的沉降特性与过滤效果的耦合规律 | 第136-13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八章 煤泥沉降脱水耦合规律工业应用 | 第139-151页 |
8.1 应用背景 | 第139-140页 |
8.2 煤泥基本性质分析 | 第140-143页 |
8.2.1 粒度组成分析 | 第141页 |
8.2.2 浓缩机溢流水浊度 | 第141-143页 |
8.2.3 颗粒表面Zeta电位 | 第143页 |
8.3 效果评定 | 第143-148页 |
8.3.1 原煤处理量变化 | 第143-144页 |
8.3.2 浓缩机处理效果 | 第144-146页 |
8.3.3 加压过滤机处理效果 | 第146-148页 |
8.4 技术经济分析 | 第148-150页 |
8.4.1 生产成本经济分析 | 第148-150页 |
8.4.2 处理量经济计算 | 第150页 |
8.5 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5页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51-153页 |
9.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3页 |
9.3 工作展望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5页 |
致谢 | 第165-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