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书法风格流变与审美取向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 第8页 |
二、研究的基本理路和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三、本文拟突破的关键问题 | 第9页 |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9-12页 |
第一章 杨凝式及其书迹相关问题考释 | 第12-28页 |
1.1 书迹概况 | 第12-17页 |
1.2 杨凝式现流传作品及相关问题考证 | 第17-28页 |
1.2.1 《韭花帖》各版本考辨 | 第17-23页 |
1.2.2《神仙起居法》两版本 | 第23-24页 |
1.2.3《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考释 | 第24-26页 |
1.2.4 《新步虚词》又名《大仙帖》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杨凝式书风流变的社会必然与个人因素 | 第28-36页 |
2.1 书风流变的社会必然 | 第28-31页 |
2.1.1 社会剧变冲击下的时代心理与书法艺术 | 第28-30页 |
2.1.2 从追求法度到注重抒情的艺术思潮 | 第30-31页 |
2.2 书风流变的个人因素 | 第31-36页 |
2.2.1 以书避世遁绝尘外的人生经历 | 第31-33页 |
2.2.2 从持守法度到从法度中蜕变的心路历程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杨凝式书法风格流变具体表现及比较 | 第36-50页 |
3.1 杨凝式对欧阳询书法的取法与变革 | 第36-41页 |
3.1.1 险劲严谨与萧散轻松 | 第37-38页 |
3.1.2 内撅笔法与多变用笔 | 第38-41页 |
3.2 杨凝式对颜真卿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 第41-46页 |
3.2.1 取法颜真卿 | 第41-42页 |
3.2.2 杨凝式和颜真卿的作品对比 | 第42-46页 |
3.3 杨凝式对晚唐僧人书法的承继与延续 | 第46-50页 |
3.3.1 喜作草书与兼工颠草 | 第46-47页 |
3.3.2 以心传心与抒情随性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杨凝式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 | 第50-56页 |
4.1 杨凝式书法法度表现及其意象特征 | 第50-52页 |
4.1.1 《韭花帖》 | 第50-51页 |
4.1.2 《神仙起居法》 | 第51页 |
4.1.3 《夏热帖》 | 第51页 |
4.1.4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 第51-52页 |
4.1.5 《步虚词》 | 第52页 |
4.2 杨凝式书法审美取向分析 | 第52-56页 |
4.2.1 任情任性,闲散自然 | 第52-53页 |
4.2.2 反对僵化,自出新意 | 第53-54页 |
4.2.3 知白守黑,欹侧取势 | 第54-55页 |
4.2.4 狂纵浪漫,不衫不履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