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上篇:营造语言 | 第6-16页 |
| 1、所谓的“营造语言”中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 第6-7页 |
| 2、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的“语言性”与王澍在《虚构城市》中的“语言性”是否一致 | 第7-10页 |
| 3、“结构”的思辨 | 第10页 |
| 4、如何从《虚构城市》的建筑学中的语言学转向重估传统村落的价值 | 第10-11页 |
| 5、传统村落是否存在中心,或者是主体 | 第11-12页 |
| 6、把村落看成一种“文” | 第12-14页 |
| 7、中国的乡村与罗西笔下的意大利城市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 | 第14-16页 |
| 下篇:非常变化 | 第16-38页 |
| 1、中国传统城市文本的破裂 | 第16-17页 |
| 2、动荡时期与英美廉价符号学的渗透 | 第17-21页 |
| 3、传统村落的原有结构语言与剧烈“异质”的产生 | 第21-34页 |
| (1) 符号化行为 | 第22-24页 |
| (2) 使用者的强制介入 | 第24-26页 |
| (3) 放大的尺度 | 第26-28页 |
| (4) 轮廓线的囹圄 | 第28-29页 |
| (5) 纪念物的纪念性“退场” | 第29-32页 |
| (6) 文化与生活的冲突 | 第32-34页 |
| 4、结论:决定性变化与文化灭绝 | 第34-38页 |
| (1) 变化的界限 | 第34-36页 |
| (2) “洪水”过后的文化 | 第36页 |
| (3) 启发 | 第36-38页 |
| 参考资料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