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概述 | 第15-23页 |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 第15-17页 |
一、概念 | 第15-16页 |
二、基本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7-20页 |
第三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意义 | 第20-23页 |
一、积极意义 | 第20-21页 |
二、消极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立法现状 | 第23-34页 |
第一节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立法背景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现行制度 | 第24-29页 |
一、诉讼当事人 | 第25-27页 |
二、诉讼前置程序 | 第27-28页 |
三、诉讼其他规则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我国现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一、遵守义务 | 第30页 |
二、勤勉义务判断机制 | 第30-31页 |
三、前置程序 | 第31-32页 |
四、公司地位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34-49页 |
第一节 扩大遵守义务 | 第34-37页 |
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遵守义务 | 第34-35页 |
二、遵守相关规定的合理性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完善勤勉义务的判断机制 | 第37-42页 |
一、义务内容 | 第37-38页 |
二、判断标准 | 第38-39页 |
三、引进经营判断规则 | 第39-42页 |
第三节 改善前置程序 | 第42-46页 |
一、对受理机构的分析 | 第42-43页 |
二、针对公司内部人员时的受理机构 | 第43-45页 |
三、针对公司外部人员时的受理机构 | 第45页 |
四、前置程序的简化 | 第45-46页 |
第四节 明晰公司地位 | 第46-49页 |
一、自主选择是否参与诉讼 | 第46-47页 |
二、作为诉讼辅助人 | 第47页 |
三、作为客观立场的第三人 | 第47-48页 |
四、作为证人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