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3页
        1.2.1 资产证券化定义及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原则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文献综述小结第13页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第13-14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2 文章结构框架第14页
    1.4 论文创新与局限性第14-16页
2 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理论及准则比较第16-34页
    2.1 资产证券化业务概述第16-18页
        2.1.1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定义第16-17页
        2.1.2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分类第17-18页
    2.2 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的会计处理问题第18-19页
        2.2.1 证券化资产的转移终止确认第18页
        2.2.2 证券化资产的会计计量第18-19页
        2.2.3 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第19页
    2.3 证券化资产转移终止确认第19-25页
        2.3.1 金融资产转移终止确认方法对比分析第19-23页
        2.3.2 金融资产转移终止确认方法的改进思路第23-24页
        2.3.3 我国会计准则框架内的终止确认原则第24-25页
    2.4 证券化资产会计计量方法第25-26页
        2.4.1 金融合成分析法下证券化资产的会计计量第25-26页
        2.4.2 后续涉入法下证券化资产的会计计量第26页
    2.5 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第26-34页
        2.5.1 控制概念的演进第27-29页
        2.5.2 特殊目的实体合并规范路径第29-33页
        2.5.3 特殊目的实体合并规范的国际比较第33-34页
3 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的应用和问题分析第34-52页
    3.1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设计第34-37页
    3.2 证券化资产转移终止确认的实际应用分析第37-46页
        3.2.1 证券化资产终止确认的决策流程及关键环节分析第37-39页
        3.2.2 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会计政策选择第39-42页
        3.2.3 企业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会计政策选择第42-45页
        3.2.4 我国证券化资产转移终止确认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5-46页
    3.3 证券化资产会计计量模式及问题第46-47页
        3.3.1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模式第46-47页
        3.3.2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第47页
    3.4 特殊目的实体合并规范的应用分析第47-52页
        3.4.1 特殊目的实体破产隔离效果分析第47-48页
        3.4.2 特殊目的实体合并在实务中的应用第48-50页
        3.4.3 特殊目的实体合并准则实务中存在的问题第50-52页
4 我国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规范的改进建议第52-56页
    4.1 改进证券化资产终止确认原则第52-53页
        4.1.1 建立以控制为基础的终止确认原则第52-53页
        4.1.2 设计指导性的风险报酬转移模型第53页
    4.2 完善继续涉入情形下金融资产的计量方法第53-54页
    4.3 为特殊目的实体补充合并会计处理细则第54-55页
        4.3.1 明确主要责任人概念,确立主要责任人测试程序第54页
        4.3.2 紧跟金融市场发展,补充合并处理细则第54-55页
    4.4 针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制定专项会计处理指引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后记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兼论2015年股灾成因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