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与调查分析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恩斯特·梅的职业生涯 | 第18-29页 |
2.1 生平与建筑职业经历 | 第18-19页 |
2.2 思想形成 | 第19-26页 |
2.2.1 西奥多·费舍尔对恩斯特·梅早期规划思想的影响 | 第19-21页 |
2.2.2 在雷蒙德·昂温的伦敦事务所学习 | 第21-23页 |
2.2.3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 | 第23-26页 |
2.3 建筑实践(一战后至二战前期) | 第26-27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恩斯特·梅主要创作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29-46页 |
3.1 战后西方社会背景 | 第29-33页 |
3.1.1 一战后德国的住宅政策 | 第29-31页 |
3.1.2 工业革命推动住区理论发展 | 第31-33页 |
3.2 CIAM关于现代住区的讨论 | 第33-35页 |
3.3 相关建筑师及其理论 | 第35-44页 |
3.3.1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 第35-37页 |
3.3.2 布鲁诺·陶特 | 第37-41页 |
3.3.3 勒·柯布西耶 | 第41-44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新法兰克福计划研究及其它住区实践 | 第46-85页 |
4.1 新法兰克福计划形成背景及政策 | 第46-49页 |
4.1.1 社会背景和居住问题 | 第46-47页 |
4.1.2 恩斯特·梅的任职及政策措施 | 第47-49页 |
4.2 新法兰克福计划的任务和组织 | 第49-53页 |
4.2.1 前提条件和设计任务 | 第49-50页 |
4.2.2 总体规划和组织结构 | 第50-52页 |
4.2.3 新法兰克福的工作团队 | 第52-53页 |
4.3 相关作品评述 | 第53-68页 |
4.3.1 博恩海默 · 汉 ( Bornheimer Hang ) 和路德巴斯奇 ( Rotenbusch )住区 | 第53-55页 |
4.3.2 普劳恩赫姆(Praunheim)及勒默施达特(Romerstadt)住区 | 第55-59页 |
4.3.3 何亨布里克(Hohenblick)住区,以及梅和埃尔泽塞尔的私人住宅 | 第59-61页 |
4.3.4 布鲁赫菲尔德(Bruchfeldstrasse)住区 | 第61-64页 |
4.3.5 尼达河谷规划 | 第64-68页 |
4.4 恩斯特·梅在法兰克福的设计工作 | 第68-75页 |
4.4.1 法兰克福的建筑设计策略 | 第68-72页 |
4.4.2 新法兰克福杂志的出版 | 第72-73页 |
4.4.3 新人与新建筑的理念——关于设计一座城市 | 第73-75页 |
4.5 恩斯特·梅在其它地区的规划实践 | 第75-83页 |
4.5.1 西里西亚:恩斯特·梅的早期住区实践 | 第75-78页 |
4.5.2 恩斯特·梅在苏联 | 第78-81页 |
4.5.3 新非洲的契机 | 第81-83页 |
4.6 本章总结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5页 |
2 对中国住区设计的启发和研究价值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