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空间环境概述 | 第10-11页 |
1.1.1 空间辐射环境 | 第10-11页 |
1.1.2 空间微重力环境 | 第11页 |
1.2 辐射生物学效应 | 第11-15页 |
1.2.1 辐射对植物生长表型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2 辐射对植物生理水平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3 辐射引起DNA的损伤效应 | 第13-15页 |
1.3 DNA损伤修复方式的介绍 | 第15-21页 |
1.3.1 DNA双链断裂修复方式 | 第16-18页 |
1.3.2 碱基切除修复方式 | 第18-20页 |
1.3.3 核苷酸切除修复方式 | 第20-21页 |
1.4 微重力生物学效应 | 第21-26页 |
1.4.1 植物向重性机制概述 | 第22-25页 |
1.4.2 微重力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5 辐射与微重力生物学效应复合作用研究 | 第26-28页 |
1.6 目的与意义 | 第28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0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8页 |
2.3.1 拟南芥种子的空间飞行条件 | 第30-31页 |
2.3.2 拟南芥的培育 | 第31页 |
2.3.3 拟南芥种子活力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4 拟南芥根长及根尖偏转角的测量 | 第32页 |
2.3.5 Fv/Fm的测定 | 第32页 |
2.3.6 Trizol法提取拟南芥植株总RNA | 第32-33页 |
2.3.7 RNA纯化 | 第33-34页 |
2.3.8 cDNA第一条链的生成 | 第34-35页 |
2.3.9 cDNA模板验证 | 第35-36页 |
2.3.10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验证 | 第36-38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8-54页 |
3.1 空间环境对野生型、pin2、pgm-1三种拟南芥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38-41页 |
3.1.1 空间环境对三种拟南芥种子日发芽趋势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2 空间环境对三种拟南芥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9页 |
3.1.3 空间环境对三种拟南芥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 空间环境对野生型、pin2、pgm-1拟南芥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1-45页 |
3.2.1 空间环境对拟南芥幼苗主根根长的影响 | 第41页 |
3.2.2 空间环境对三种拟南芥幼苗根尖偏转角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3 空间环境对三种拟南芥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4 空间环境对三种拟南芥Fv/Fm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空间环境引起DNA损伤关键修复分子表达变化情况 | 第45-54页 |
3.3.1 RNA提取质量控制 | 第45-46页 |
3.3.2 幼苗期三种拟南芥DNA损伤修复关键基因表达情况 | 第46-49页 |
3.3.3 营养生长过渡期三种拟南芥DNA损伤修复关键基因表达情况 | 第49-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7页 |
附录A 待测基因的溶解曲线 | 第67-68页 |
附录B 待测基因的标准曲线 | 第68-69页 |
附录C 拟南芥幼苗期主根生长示意图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