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对震旦系成藏的控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引言第10-23页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1-15页
     ·叠合盆地研究现状第11-13页
     ·古隆起研究现状第13-15页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认识第15-17页
   ·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8-19页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9-20页
   ·主要认识和创新成果第20-23页
     ·主要认识第20-22页
     ·创新性成果第22-23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23-32页
   ·大地构造位置第23-25页
   ·地层分布第25-28页
   ·主要断裂第28-30页
   ·基底结构第30-32页
3 古隆起结构与特征第32-53页
   ·层位标定与追踪第32-34页
   ·古隆起构造分区第34-38页
     ·川西小区第35-36页
     ·威远小区第36-37页
     ·川中小区第37-38页
   ·古隆起构造特征第38-53页
     ·地表构造特征第40-41页
     ·上三叠统—古近系构造特征第41-44页
     ·二叠系—中三叠统构造特征第44-47页
     ·下古生界构造特征第47-51页
     ·灯影组构造特征第51-53页
4 不整合特征与构造层序第53-77页
   ·主要区域不整合特征第53-59页
     ·基底不整合特征第55页
     ·震旦系不整合特征第55-57页
     ·古生界不整合特征第57-58页
     ·中新生界不整合特征第58-59页
   ·剥蚀量恢复第59-69页
     ·恢复方法的选择第60-63页
     ·空间趋势外推法恢复剥蚀量第63-67页
     ·剥蚀量恢复结果第67-69页
   ·构造层序第69-77页
     ·基底构造层序第70-72页
     ·震旦系构造层序第72-73页
     ·下古生界构造层序第73-74页
     ·二叠系—中三叠统构造层序第74-75页
     ·上三叠统—古近系构造层序第75-76页
     ·新生界构造层序第76-77页
5 古隆起构造演化第77-90页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依据第77-78页
   ·震旦纪:雏形阶段第78-80页
   ·寒武纪—二叠纪前:发育阶段第80-83页
   ·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埋藏阶段第83-84页
   ·晚三叠纪—现今:调整定型阶段第84-86页
   ·威远构造形成过程第86-87页
   ·高石梯构造形成过程第87-90页
6 古隆起构造演化对震旦系成藏的影响第90-120页
   ·对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第91-103页
     ·烃源岩对比第91-96页
     ·烃源岩分布特征第96-100页
     ·烃源岩热演化过程第100-103页
   ·对储层发育的控制第103-112页
     ·储层分布特征第103-106页
     ·储层发育过程第106-112页
   ·对油气运移的控制第112-118页
     ·油气运移的证据第112-114页
     ·油气运移过程第114-118页
   ·震旦系天然气成藏模式第118-120页
7 震旦系有利区块勘探前景评价第120-123页
   ·高石梯—磨溪潜伏构造带第120-121页
   ·盘龙场潜伏构造带第121页
   ·资阳古圈闭第121-122页
   ·川西小区第122-123页
8 结论与认识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6页
附录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非海岸盆地带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分析
下一篇: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形成与保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