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反面人物塑造--以《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0-12页 |
2 反面人物的定义与审美模式 | 第12-19页 |
2.1 反面人物定义及其判定标准的流变 | 第13-15页 |
2.2 反面人物人性缺失的一元中心审美模式 | 第15-19页 |
3 反面人物类型特征 | 第19-34页 |
3.1《红日》国民党军人形象的类型特征 | 第19-23页 |
3.1.1 残暴 | 第20-21页 |
3.1.2 狂妄自大 | 第21-22页 |
3.1.3 贪生怕死 | 第22页 |
3.1.4 非正常的上下级关系 | 第22-23页 |
3.2 《青春之歌》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特征 | 第23-27页 |
3.2.1 革命摇摆性 | 第24-25页 |
3.2.2 畏缩不前 | 第25页 |
3.2.3 虚伪性 | 第25-26页 |
3.2.4 生活作风轻浮 | 第26-27页 |
3.3 《林海雪原》土匪形象的类型特征 | 第27-31页 |
3.3.1 丑陋 | 第28-29页 |
3.3.2 凶狠毒辣 | 第29页 |
3.3.3 奸猾 | 第29-30页 |
3.3.4 荒淫无道 | 第30-31页 |
3.4 《红旗谱》地主形象的类型特征 | 第31-34页 |
3.4.1 贪婪 | 第32页 |
3.4.2 霸道 | 第32-34页 |
4 反面人物的塑造共性 | 第34-38页 |
5 反面人物的评价模式 | 第38-47页 |
5.1 思想性大于艺术性的批评模式 | 第38-41页 |
5.2“唯阶级论”的指导思想 | 第41-44页 |
5.3 批评对文本创作的规范 | 第44-47页 |
6 影响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元语言 | 第47-53页 |
6.1 语境文化元语言 | 第47-48页 |
6.2 作家经验元语言 | 第48-50页 |
6.3 读者解释元语言 | 第50-51页 |
6.4 三种元语言的共谋关系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