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本文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3页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理论概述 | 第14-23页 |
2.1 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 第14-17页 |
2.1.1 价值与价值观的内涵 | 第14-15页 |
2.1.2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第15页 |
2.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 长效机制的内涵及要素 | 第17-20页 |
2.2.1 机制和长效机制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2 教育机制 | 第18-19页 |
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及要素构成 | 第19-20页 |
2.3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意义 | 第20-23页 |
2.3.1 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 第20-21页 |
2.3.2 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 第21页 |
2.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建设的需要 | 第21-23页 |
第3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建设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5页 |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建设的基本状况 | 第23-26页 |
3.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门机构初步构建 | 第23页 |
3.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队伍不断扩大 | 第23-24页 |
3.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制度逐渐成熟 | 第24-25页 |
3.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运用已显成效 | 第25-26页 |
3.2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9页 |
3.2.1 机制要素组成不完善 | 第26-27页 |
3.2.2 机制建构制度不健全 | 第27-28页 |
3.2.3 机制运行不通畅 | 第28页 |
3.2.4 机制功能发挥不到位 | 第28-29页 |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5页 |
3.3.1 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 | 第29页 |
3.3.2 保障制度不够 | 第29-30页 |
3.3.3 方法有待优化 | 第30-32页 |
3.3.4 环境比较复杂 | 第32-33页 |
3.3.5 载体资源利用不够 | 第33页 |
3.3.6 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 第33-34页 |
3.3.7 反馈与调控不及时 | 第34页 |
3.3.8 系统研究相对薄弱 | 第34-35页 |
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 第35-54页 |
4.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原则 | 第35-38页 |
4.1.1 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 第35页 |
4.1.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5-36页 |
4.1.3 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 第36-37页 |
4.1.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第37-38页 |
4.1.5 注重层次差异性的原则 | 第38页 |
4.2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38-54页 |
4.2.1 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提升机制 | 第38-40页 |
4.2.2 教育环境优化机制 | 第40-43页 |
4.2.3 教育载体资源整合机制 | 第43-46页 |
4.2.4 教育方法创新机制 | 第46-49页 |
4.2.5 条件保障机制 | 第49-51页 |
4.2.6 考核评价机制 | 第51-52页 |
4.2.7 反馈与调控机制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