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多股簧简介 | 第9-10页 |
1.2 张力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多股簧数控加工机床的张力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张力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2 多股簧数控加工机床的张力控制系统设计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张力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19-20页 |
2.3 张力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第20-25页 |
2.3.1 检测方案选型 | 第20-22页 |
2.3.2 执行机构方案选型 | 第22-24页 |
2.3.3 电气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第24-25页 |
2.4 张力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电气控制设计 | 第25-29页 |
2.4.1 结构设计 | 第25-28页 |
2.4.2 电气控制设计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多股簧数控加工机床张力控制系统的特性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张力控制的理论模型 | 第31-35页 |
3.2.1 放线端动力学模型 | 第31-32页 |
3.2.2 张力的产生机理模型 | 第32-33页 |
3.2.3 钢丝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模型 | 第33-35页 |
3.3 张力控制的仿真分析 | 第35-40页 |
3.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3.3.2 仿真结果的分析 | 第37-40页 |
3.4 张力控制系统中重要部件的特性 | 第40-44页 |
3.4.1 放线端阻力矩的特性曲线 | 第40-42页 |
3.4.2 测量装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3.5 张力波动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3.5.1 测量误差 | 第44页 |
3.5.2 工艺参数引起的波动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多股簧数控加工机床的张力控制算法研究 | 第47-7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基于下位机的PINN算法 | 第47-51页 |
4.2.1 改进的PINN | 第48-50页 |
4.2.2 学习方法 | 第50-51页 |
4.3 基于上位机的模糊神经网络算法 | 第51-56页 |
4.3.1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计 | 第52-55页 |
4.3.2 学习方法 | 第55-56页 |
4.4 算法的试验结果 | 第56-73页 |
4.4.1 试验条件 | 第56-58页 |
4.4.2 算法的参数设置 | 第58-62页 |
4.4.3 评判指标及数据处理过程 | 第62页 |
4.4.4 基于下位机算法的控制结果 | 第62-69页 |
4.4.5 基于上位机算法的控制结果 | 第69-73页 |
4.5 两种张力控制方案的分析比较 | 第73-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多股簧数控加工机床张力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75-89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人机交互系统的开发环境和编程语言 | 第75-76页 |
5.3 上位机张力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76-80页 |
5.3.1 张力控制单元启停系统的设计 | 第76-78页 |
5.3.2 张力监控系统的设计 | 第78-80页 |
5.4 下位机控制执行程序的设计 | 第80-82页 |
5.4.1 中层和外层钢丝张力控制程序设计 | 第80-81页 |
5.4.2 中心股钢丝张力控制程序的设计 | 第81-82页 |
5.5 测量装置影响的剔除方法 | 第82-87页 |
5.5.1 剔除方法的探讨 | 第82-85页 |
5.5.2 补偿结果 | 第85-87页 |
5.6 传感器的标定 | 第87-8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9-90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附录 | 第99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专利 | 第99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