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城市水环境问题 | 第9-10页 |
1.1.2 国家海绵城市建设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低影响开发理念及雨水花园概述 | 第19-31页 |
2.1 低影响开发理念 | 第19-23页 |
2.1.1 LID概念解析 | 第19页 |
2.1.2 LID发展脉络 | 第19-20页 |
2.1.3 LID理念特点 | 第20-21页 |
2.1.4 LID工程原理 | 第21-22页 |
2.1.5 LID技术设施 | 第22-23页 |
2.2 雨水花园基础理论 | 第23-28页 |
2.2.1 雨水花园的概念与分类 | 第23-26页 |
2.2.2 雨水花园的功能价值 | 第26-27页 |
2.2.3 雨水花园的建设目标 | 第27-28页 |
2.3 低影响开发理念与雨水花园设计 | 第28-29页 |
2.3.1 低影响开发理念与雨水花园设计之间的关系 | 第28页 |
2.3.2 雨水花园作为低影响开发理念载体的普适性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花园设计策略 | 第31-59页 |
3.1 雨水花园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3.1.1 规划引领 | 第31页 |
3.1.2 因地制宜 | 第31页 |
3.1.3 生态优先 | 第31-32页 |
3.1.4 安全为重 | 第32页 |
3.1.5 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 第32页 |
3.2 雨水花园专项设计 | 第32-36页 |
3.2.1 土壤设计 | 第32-33页 |
3.2.2 植物设计 | 第33-34页 |
3.2.3 雨水设计 | 第34-35页 |
3.2.4 地形设计 | 第35页 |
3.2.5 边界设计 | 第35-36页 |
3.3 雨水花园的建造方法 | 第36-39页 |
3.3.1 雨水花园的结构 | 第36-37页 |
3.3.2 雨水花园的建造 | 第37-39页 |
3.4 雨水花园的类型应用对策 | 第39-57页 |
3.4.1 点状雨水花园 | 第39-47页 |
3.4.2 带状雨水花园 | 第47-52页 |
3.4.3 面状雨水花园 | 第52-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雨水花园设计实践 | 第59-73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59页 |
4.2 前期分析 | 第59-63页 |
4.2.1 区位分析 | 第59-60页 |
4.2.2 基地分析 | 第60-62页 |
4.2.3 SWOT分析 | 第62-63页 |
4.3 设计理念与方法 | 第63-65页 |
4.3.1 愿景与目标 | 第63页 |
4.3.2 设计理念 | 第63-64页 |
4.3.3 设计方法 | 第64-65页 |
4.4 专项设计 | 第65-69页 |
4.4.1 土壤设计 | 第65页 |
4.4.2 植物设计 | 第65-66页 |
4.4.3 雨水设计 | 第66-67页 |
4.4.4 地形设计 | 第67-68页 |
4.4.5 边界设计 | 第68-69页 |
4.5 成果展示 | 第69-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结语 | 第73-77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73-74页 |
5.1.1 主要结论 | 第73页 |
5.1.2 不足之处 | 第73-74页 |
5.2 后续研究 | 第74页 |
5.3 反思与展望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91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3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83-84页 |
C. 国内常用的雨水花园植物 | 第84-88页 |
D. 抚仙湖景区常用的雨水花园植物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