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主要符号 | 第18-22页 |
1 绪论 | 第22-4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9页 |
1.2.1 岩石(体)拉伸、拉剪试验研究 | 第24-32页 |
1.2.2 岩体边坡地震动力破坏机制 | 第32-36页 |
1.2.3 地震滑坡启动机理 | 第36-38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2 强震触发顺层滑坡基本特征及破坏机制分析 | 第42-66页 |
2.1 引言 | 第42页 |
2.2 汶川地震典型顺层滑坡特征 | 第42-57页 |
2.2.1 汶川地震及滑坡灾害特点 | 第42-45页 |
2.2.2 拉裂-顺岩层倾向滑移型滑坡 | 第45-48页 |
2.2.3 拉裂-顺近水平岩层滑移型滑坡 | 第48-52页 |
2.2.4 拉裂-顺岩层走向滑移型滑坡 | 第52-56页 |
2.2.5 顺层滑坡特征总结 | 第56-57页 |
2.3 坡体破坏机制的应力状态分析 | 第57-60页 |
2.3.1 应力状态的动态变换 | 第57-58页 |
2.3.2 坡体应力状态及破坏模式分区 | 第58-60页 |
2.4 顺层滑面张性破裂及低摩擦机制分析 | 第60-63页 |
2.4.1 滑面破裂机制的刚塑性动力极限分析 | 第60页 |
2.4.2 滑面破裂机制的地震波透反射应力分析 | 第60-62页 |
2.4.3 滑面动态低摩擦效应 | 第62-6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3 岩体结构面动态直接拉伸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66-98页 |
3.1 引言 | 第6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66-72页 |
3.2.1 试样制备 | 第66-67页 |
3.2.2 岩石直接拉伸连接装置 | 第67-69页 |
3.2.3 试验加载设备及程序 | 第69-70页 |
3.2.4 试验方案 | 第70-72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2-95页 |
3.3.1 结构面断裂形态 | 第72-73页 |
3.3.2 不同应变率拉伸力学特性 | 第73-79页 |
3.3.3 循环拉伸力学特性 | 第79-86页 |
3.3.4 循环拉压力学特性 | 第86-92页 |
3.3.5 循环加载下的损伤演化 | 第92-95页 |
3.4 结构面动态拉伸强度模型 | 第95-9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4 岩体结构面动态拉剪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98-132页 |
4.1 引言 | 第98-99页 |
4.2 岩石拉剪装置发明 | 第99-102页 |
4.2.1 设计原理 | 第99页 |
4.2.2 拉剪装置简介 | 第99-102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102-106页 |
4.3.1 试样制备 | 第102-103页 |
4.3.2 试验加载设备及程序 | 第103-105页 |
4.3.3 试验方案 | 第105-106页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06-125页 |
4.4.1 断裂形态 | 第106-111页 |
4.4.2 准静态拉剪力学特性 | 第111-114页 |
4.4.3 不同剪切速率下拉剪力学特性 | 第114-118页 |
4.4.4 循环剪切下拉剪力学特性 | 第118-122页 |
4.4.5 不同剪切速率下压剪强度 | 第122-125页 |
4.5 结构面动态拉伸-拉剪-压剪统一强度准则 | 第125-130页 |
4.5.1 准静态下常用非线性强度准则比较 | 第125-128页 |
4.5.2 考虑剪切速率时双曲线与幂函数准则比较 | 第128-129页 |
4.5.3 考虑剪切及拉伸速率的拉伸-拉剪-压剪统一强度准则 | 第129-13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5 强震作用下滑动面动态摩擦特性振动台滑块试验 | 第132-154页 |
5.1 引言 | 第132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132-135页 |
5.2.1 试验设备及滑块设置 | 第132-133页 |
5.2.2 试验方案及数据处理 | 第133-135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35-148页 |
5.3.1 水平振动下滑动摩擦特性 | 第135-139页 |
5.3.2 竖向振动下的低摩擦现象 | 第139-142页 |
5.3.3 水平-竖向相位差耦合振动下滑动摩擦特性 | 第142-148页 |
5.4 动态摩擦准则研究 | 第148-152页 |
5.4.1 基于静摩擦系数临界条件的滑块运动解析 | 第148-149页 |
5.4.2 加速滑动初期摩擦增大现象 | 第149-151页 |
5.4.3 考虑初期摩擦增大的速率依赖性摩擦准则 | 第151-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6 强震触发顺层滑坡破裂-低摩擦启动动力学模型 | 第154-174页 |
6.1 引言 | 第154页 |
6.2 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 | 第154-155页 |
6.3 基于剩余推力法和Newmark法的动力时程分析理论模型 | 第155-161页 |
6.3.1 剩余推力法原理及存在问题 | 第155-157页 |
6.3.2 剩余推力法改进—时程应力状态和加速度计算 | 第157-158页 |
6.3.3 Newmark法时程滑移速度及位移计算 | 第158-159页 |
6.3.4 考虑率效应的张拉、剪切破裂及摩擦滑移临界条件 | 第159-160页 |
6.3.5 计算编程 | 第160-161页 |
6.4 算例 | 第161-172页 |
6.4.1 计算模型 | 第161-162页 |
6.4.2 水平地震计算结果 | 第162-165页 |
6.4.3 竖向地震计算结果 | 第165-168页 |
6.4.4 水平-竖向耦合地震计算结果 | 第168-17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7 汶川地震大光包滑坡震裂及启动过程理论计算 | 第174-188页 |
7.1 引言 | 第174页 |
7.2 大光包滑坡形成机制研究总结 | 第174-175页 |
7.3 计算模型及地震波输入 | 第175-177页 |
7.3.1 计算模型概化 | 第175-176页 |
7.3.2 输入的地震波 | 第176-177页 |
7.4 滑带屈服及滑动摩擦准则 | 第177-180页 |
7.4.1 屈服准则 | 第177-178页 |
7.4.2 滑动摩擦准则 | 第178-180页 |
7.5 计算结果 | 第180-187页 |
7.5.1 震裂阶段 | 第180-182页 |
7.5.2 启动阶段 | 第182-184页 |
7.5.3 地震高程放大效应 | 第184-18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88-192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88-190页 |
8.2 本文创新点 | 第190页 |
8.3 今后研究展望 | 第190-192页 |
致谢 | 第192-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10页 |
附录 | 第210-212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10-211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发明专利 | 第211页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211-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