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11-12页 |
1.3.1 研究视角创新 | 第11页 |
1.3.2 研究内容创新 | 第11-12页 |
1.3.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4.1 国内对民间借贷危机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2 国外对民间借贷危机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2 民间借贷危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础 | 第19-29页 |
2.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民间借贷危机的关系 | 第19-23页 |
2.1.1 生产相对过剩是民间借贷危机的基本根源 | 第19-20页 |
2.1.2 虚拟资本膨胀是民间借贷危机的重要诱因 | 第20-21页 |
2.1.3 资本周转中断是民间借贷危机的直接表现 | 第21-22页 |
2.1.4 高利贷资本是民间借贷危机的罪魁祸首 | 第22-23页 |
2.2 资本主义信用对民间借贷危机的作用 | 第23-26页 |
2.2.1 资本主义信用对民间借贷危机的积极作用 | 第23-25页 |
2.2.2 资本主义信用对民间借贷危机的消极作用 | 第25-26页 |
2.3 垄断资本对民间借贷危机的影响 | 第26-29页 |
2.3.1 垄断资本必然引起生产停滞和阻碍技术进步 | 第26-27页 |
2.3.2 金融垄断必然滋生食利资本的寄生性和腐朽 | 第27-29页 |
3 民间借贷危机的特征及本质:以温、鄂为例 | 第29-35页 |
3.1 温、鄂两市民间借贷危机的特征 | 第29-32页 |
3.1.1 温、鄂两市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3.1.2 温、鄂两市的主要特征 | 第30-32页 |
3.2 温、鄂两市民间借贷危机的本质 | 第32-35页 |
3.2.1 经济结构失衡 | 第32-33页 |
3.2.2 经济周期破裂 | 第33页 |
3.2.3 资本过度逐利 | 第33-35页 |
4 民间借贷危机的原因及危害 | 第35-44页 |
4.1 民间借贷危机的背景 | 第35-37页 |
4.1.1 双重危机持续发酵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 第35页 |
4.1.2 经济增速反复无常及企业投融资十分困难 | 第35-36页 |
4.1.3 社会资本无序发展及投资过热集中显现 | 第36-37页 |
4.2 民间借贷危机的原因 | 第37-41页 |
4.2.1 负外部性影响及体制机制缺陷 | 第37-39页 |
4.2.2 传统产能过剩及房产投资过热 | 第39-40页 |
4.2.3 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上升 | 第40-41页 |
4.3 民间借贷危机的危害 | 第41-44页 |
4.3.1 影响宏观调控 | 第41页 |
4.3.2 破坏社会和谐 | 第41-42页 |
4.3.3 滋生动乱温床 | 第42页 |
4.3.4 丧失道德底线 | 第42-44页 |
5 民间借贷危机的对策研究 | 第44-49页 |
5.1 地方政府的对策建议 | 第44-46页 |
5.1.1 加快金融综合改革 | 第44页 |
5.1.2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 第44-45页 |
5.1.3 突出激发市场活力 | 第45页 |
5.1.4 规范民间金融乱象 | 第45-46页 |
5.2 中央政府的对策建议 | 第46-49页 |
5.2.1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46-47页 |
5.2.2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第47页 |
5.2.3 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 第47-48页 |
5.2.4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第48-49页 |
结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理解借贷危机的总钥匙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