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灌溉型黄土滑坡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黑台滑坡防治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9页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3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2-38页 |
2.1 自然地理位置 | 第22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22-23页 |
2.3 地质环境背景 | 第23-35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23-24页 |
2.3.2 地层岩性 | 第24-26页 |
2.3.3 地质构造 | 第26-32页 |
2.3.4 水文地质 | 第32-34页 |
2.3.5 地层厚度 | 第34-35页 |
2.4 人类活动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黑台滑坡类型及空间分布 | 第38-43页 |
3.1 地质灾害类型 | 第38页 |
3.2 黑台滑坡类型 | 第38页 |
3.3 黑台滑坡的空间分布 | 第38-40页 |
3.3.1 黄土滑坡 | 第39页 |
3.3.2 黄土基岩滑坡 | 第39-40页 |
3.4 典型滑坡 | 第40-42页 |
3.4.1 焦家崖头滑坡群 | 第40-41页 |
3.4.2 黄茨滑坡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模型参数 | 第43-59页 |
4.1 黄土的物理性质 | 第43-46页 |
4.1.1 黄土的天然含水量 | 第43-44页 |
4.1.2 黄土的天然容重和干容重 | 第44页 |
4.1.3 黄土的孔隙率和孔隙比 | 第44-45页 |
4.1.4 黄土的渗透系数 | 第45-46页 |
4.2 现场原位直剪试验 | 第46-50页 |
4.3 室内直接剪切试验 | 第50-52页 |
4.4 室内环剪试验 | 第52-54页 |
4.5 黑台地下水流场 | 第54-58页 |
4.5.1 高密度电法仪原理 | 第54-56页 |
4.5.2 剖面布设及电极设置 | 第56-57页 |
4.5.3 地下水流场插值结果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黑台滑坡区域稳定性评价 | 第59-85页 |
5.1 区域斜坡稳定性计算原理及方法 | 第59-65页 |
5.1.1 软件原理 | 第59-61页 |
5.1.2 模型参数计算方法 | 第61-63页 |
5.1.3 传统极限平衡法与三维极限平衡法 | 第63-65页 |
5.2 计算参数 | 第65-75页 |
5.2.1 地形等值线 | 第65-68页 |
5.2.2 空间结构分层 | 第68页 |
5.2.3 地下水条件 | 第68-69页 |
5.2.4 岩土体强度参数 | 第69页 |
5.2.5 滑坡搜索体积阈值确定 | 第69-75页 |
5.3 升降水位对区域斜坡稳定系数的影响 | 第75-82页 |
5.3.1 水位降低对区域斜坡稳定系数的影响 | 第75-79页 |
5.3.2 水位上升对区域斜坡稳定系数的影响 | 第79-82页 |
5.4 不同水位条件下滑坡稳定状态 | 第82-83页 |
5.4.1 滑坡稳定性状态划分依据 | 第82页 |
5.4.2 滑坡不同稳定状态下面积统计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讨论 | 第85-91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滑坡治理对策讨论 | 第86-89页 |
6.2.1 建议停止在本区域进行大水漫灌 | 第87页 |
6.2.2 评估区域可持续生计方式,鼓励并支持畜牧业产业的发展 | 第87-89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