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6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研究区勘探开发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 存在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1 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4页 |
1.6 取得主要成果 | 第24-26页 |
第2章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6-30页 |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 第27页 |
2.2 控制卡塔克隆起奥陶系沉积的重要构造事件 | 第27-30页 |
2.2.1 加里东早期Ⅱ幕运动 | 第27-28页 |
2.2.2 加里东中期运动 | 第28-29页 |
2.2.3 加里东晚期运动 | 第29页 |
2.2.4 海西早期运动 | 第29-30页 |
第3章 岩石地层 | 第30-46页 |
3.1 蓬莱坝组(O1p) | 第32页 |
3.2 鹰山组(O1-2y) | 第32-36页 |
3.3 一间房组(O2yj) | 第36页 |
3.4 恰尔巴克组(O3q) | 第36-39页 |
3.5 良里塔格组(O3l) | 第39-44页 |
3.6 桑塔木组(O3s) | 第44-46页 |
第4章 沉积特征 | 第46-58页 |
4.1 沉积相识别标志 | 第46-48页 |
4.1.1 岩性组合 | 第46-47页 |
4.1.2 测井相 | 第47页 |
4.1.3 地震相 | 第47-48页 |
4.2 沉积相划分方案 | 第48页 |
4.3 沉积相特征 | 第48-56页 |
4.3.1 局限台地 | 第48-49页 |
4.3.2 开阔台地 | 第49-52页 |
4.3.3 台地边缘 | 第52-54页 |
4.3.4 台缘斜坡 | 第54页 |
4.3.5 陆棚 | 第54-56页 |
4.4 沉积序列 | 第56-58页 |
第5章 层序地层 | 第58-87页 |
5.1 层序地层划分 | 第58页 |
5.2 层序界面及特征 | 第58-66页 |
5.2.1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 第59-62页 |
5.2.2 二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62-64页 |
5.2.3 三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64-66页 |
5.3 三级层序特征 | 第66-69页 |
5.3.1 SSQ1 | 第67-68页 |
5.3.2 SSQ2 | 第68-69页 |
5.4 层序格架的建立 | 第69-75页 |
5.5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 | 第75-80页 |
5.5.1 地震相-沉积相转换 | 第75页 |
5.5.2 层序地震相及沉积相特征 | 第75-80页 |
5.6 层序演化主控因素 | 第80-83页 |
5.6.1 构造运动对层序的控制 | 第82页 |
5.6.2 海平面升降对层序的影响 | 第82-83页 |
5.6.3 古气候对层序的影响 | 第83页 |
5.7 层序沉积模式 | 第83-87页 |
第6章 层序格架内的储层发育 | 第87-98页 |
6.1 储层发育特征 | 第87-92页 |
6.1.1 孔隙 | 第87-90页 |
6.1.2 溶洞 | 第90-91页 |
6.1.3 裂缝 | 第91-92页 |
6.2 层序界面与溶蚀 | 第92-96页 |
6.2.1 高位晚期(四级层序界面)溶蚀 | 第93-94页 |
6.2.2 侵蚀不整合(三级层序界面)溶蚀 | 第94页 |
6.2.3 隆升不整合(二级层序界面)岩溶 | 第94-95页 |
6.2.4 造山角度不整合(一级层序界面)岩溶 | 第95-96页 |
6.3 沉积相与层序界面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 第96-97页 |
6.4 有利储集相带优选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