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铜陵市西湖新区规划与建设策略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1.1 究的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3-16页
        1.2.1 研究的内容第13-14页
        1.2.2 研究的方法第14-15页
        1.2.3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城市新区规划理论及国内外新区实践第16-26页
    2.1 城市新区概念的界定及其表现形式第16页
    2.2 城市新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6-20页
        2.2.1 传统规划理论第16-18页
        2.2.2 其他相关理论和理念第18-20页
    2.3 国外城市新区的实践第20-23页
        2.3.1 英国新城的建设第20-21页
        2.3.2 法国的新城建设第21-22页
        2.3.3 美国的新城建设第22页
        2.3.4 日本的新城建设第22-23页
    2.4 国外城市新区主要特点第23页
        2.4.1 欧美城市新区主要特点第23页
        2.4.2 亚洲城市新区主要特点第23页
    2.5 国内城市新区实践第23-25页
        2.5.1 国内城市新区的发展趋势第23-24页
        2.5.2 国内城市新区的主要特点第24-25页
    2.6 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西湖新区发展环境和规划建设现状分析第26-43页
    3.1 铜陵市西湖新区发展环境的分析第26-28页
        3.1.1 西湖新区外部环境的分析第26-28页
        3.1.2 西湖新区内部环境的分析第28页
    3.2 西湖新区规划情况第28-30页
        3.2.1 西湖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第28-30页
        3.2.2 铜陵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第30页
    3.3 西湖新区的建设情况第30-32页
        3.3.1 道路路网的建设第31页
        3.3.2 公共设施的建设第31页
        3.3.3 绿化景观的建设第31-32页
    3.4 安徽省新区规划建设的案例借鉴第32-40页
        3.4.1 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第32-34页
        3.4.2 安徽省淮南市山南新区第34-35页
        3.4.3 案例比较第35-36页
        3.4.4 新区规划建设影响因素的分析第36-38页
        3.4.5 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38-39页
        3.4.6 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启示第39-40页
    3.5 西湖新区规划与建设存在的不足第40-43页
        3.5.1 西湖新区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第40-42页
        3.5.2 西湖新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42-43页
第四章 西湖新区规划与建设策略的研究第43-49页
    4.1 西湖新区在整个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第43页
        4.1.1 实现铜陵市北扩的发展战略第43页
        4.1.2 促进城市的转型发展第43页
    4.2 西湖新区规划优化策略第43-45页
        4.2.1 建立规划的动态更新机制及专家顾问制度第43-44页
        4.2.2 合理确定新区的功能定位第44页
        4.2.3 合理确定用地布局第44-45页
        4.2.4 注重新区风貌特色规划第45页
        4.2.5 优化新区空间结构第45页
    4.3 西湖新区建设优化策略第45-47页
        4.3.1 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景观建设第45页
        4.3.2 控制引导新区的开发建设规模第45-46页
        4.3.3 合理确定开发建设时序第46页
        4.3.4 新区开发模式的建议第46-47页
    4.4 促进新区发展的制度探索第47-48页
        4.4.1 建立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第47页
        4.4.2 深化教育均衡化制度第47-48页
        4.4.3 建立新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激励机制第48页
        4.4.4 落实“多规合一”审批制度第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49页
    5.2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致谢第53-54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高层框剪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下一篇:钢—聚丙烯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弯曲韧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