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门事亲》论吐法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吐法理论的源流 | 第11-16页 |
| 1.1 吐法始源于《黄帝内经》 | 第11页 |
| 1.2 吐法用药组方的确立 | 第11-13页 |
| 1.2.1 涌吐药物的确立 | 第11-12页 |
| 1.2.2 吐法方剂的确立 | 第12-13页 |
| 1.3 历代医家对吐法的继承和发展 | 第13-15页 |
| 1.4 吐法的使用禁忌及注意事项 | 第15-16页 |
| 2 吐法的内涵 | 第16-18页 |
| 2.1“吐”字解义 | 第16页 |
| 2.2 吐法的定义 | 第16-17页 |
| 2.3 吐法的分类 | 第17-18页 |
| 3 吐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 第18-22页 |
| 3.1 吐与肺的关系 | 第18页 |
| 3.2 吐与脾胃的关系 | 第18-19页 |
| 3.3 吐与肝的关系 | 第19页 |
| 3.4 吐与心肾的关系 | 第19-20页 |
| 3.5 吐与津液的关系 | 第20页 |
| 3.6 吐与气血的关系 | 第20-21页 |
| 3.7 吐与经络的关系 | 第21-22页 |
| 4 吐法的适应证 | 第22-23页 |
| 4.1 病位在上者宜吐 | 第22页 |
| 4.2 病邪为实者宜吐 | 第22-23页 |
| 4.3 病势急迫者宜吐 | 第23页 |
| 4.4 壅滞不通者宜吐 | 第23页 |
| 5 张从正《儒门事亲》吐法 | 第23-26页 |
| 5.1 引涎 | 第24页 |
| 5.2 漉涎 | 第24-25页 |
| 5.3 嚏气 | 第25页 |
| 5.4 追泪 | 第25页 |
| 5.5 药物涌吐法 | 第25-26页 |
| 5.6 探吐法 | 第26页 |
| 6 《儒门事亲》吐法机制探讨 | 第26-27页 |
| 6.1 因势利导,祛邪为主 | 第26-27页 |
| 6.2 吐其壅滞,条达气机 | 第27页 |
| 6.3 辨证论治,顾护正气 | 第27页 |
| 7 吐法的临床应用 | 第27-50页 |
| 7.1 吐法治疗肺系病 | 第28-30页 |
| 7.1.1 吐法治疗咳嗽 | 第28-29页 |
| 7.1.2 吐法治疗喘病 | 第29-30页 |
| 7.2 吐法治疗心系病 | 第30-33页 |
| 7.2.1 吐法治疗癫狂病 | 第30-32页 |
| 7.2.2 吐法治疗胸痹心痛病 | 第32-33页 |
| 7.3 吐法治疗脾系病 | 第33-36页 |
| 7.3.1 吐法治疗伤食类病证 | 第33-35页 |
| 7.3.2 吐法治疗呃逆 | 第35-36页 |
| 7.4 吐法治疗肝系病 | 第36-40页 |
| 7.4.1 吐法治疗头痛 | 第36-38页 |
| 7.4.2 吐法治疗厥病 | 第38-39页 |
| 7.4.3 吐法治疗黄疸 | 第39-40页 |
| 7.5 吐法治疗肾系病 | 第40-41页 |
| 7.5.1 吐法治疗癃闭 | 第40-41页 |
| 7.5.2 吐法治疗淋证 | 第41页 |
| 7.6 吐法治疗皮肤病 | 第41-42页 |
| 7.7 吐法治疗妊娠病—转胞 | 第42-43页 |
| 7.8 吐法治疗月经病—闭经 | 第43-44页 |
| 7.9 吐法治疗儿科虫病—小儿蛔虫病 | 第44-45页 |
| 7.10 吐法治疗咽喉病-咽喉部异物 | 第45-47页 |
| 7.11 吐法治疗其他疾病 | 第47-50页 |
| 7.11.1 吐法治疗口服中毒 | 第47-48页 |
| 7.11.2 吐法治疗口臭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综述 中医八法之吐法的研究概况 | 第56-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67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