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粮食数量安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粮食数量安全的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1.2.3 预警阈值及警限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6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1.6.1 粮食 | 第18页 |
1.6.2 粮食生产数量安全 | 第18-19页 |
1.6.3 粮食生产数量安全预警 | 第19页 |
1.6.4 阈值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粮食生产数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33页 |
2.1 粮食生产分析 | 第20-23页 |
2.1.1 粮食生产发展趋势 | 第20页 |
2.1.2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2.1.3 粮食生产潜力 | 第22-23页 |
2.2 粮食消费分析 | 第23-24页 |
2.3 粮食贸易分析 | 第24-25页 |
2.4 粮食供需失衡历史回顾 | 第25-26页 |
2.4.1“卖粮难”问题 | 第25-26页 |
2.4.2“买粮难”问题 | 第26页 |
2.5 粮食生产数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2.5.1 粮食供给方面 | 第26-27页 |
2.5.2 粮食需求方面 | 第27页 |
2.6 人均耕地阈值及粮食安全储备阈值 | 第27-33页 |
2.6.1 人均耕地阈值 | 第27-28页 |
2.6.2 粮食安全储备阈值 | 第28-33页 |
第三章 粮食生产数量安全警情指标阈值研究 | 第33-44页 |
3.1 粮食生产数量安全预警流程 | 第33-34页 |
3.1.1 预警流程 | 第33页 |
3.1.2 指标预警准则 | 第33-34页 |
3.2 指标体系制定原则及阈值设定方法 | 第34-35页 |
3.2.1 指标体系制定原则 | 第34页 |
3.2.2 阈值设定方法 | 第34-35页 |
3.3 粮食生产数量安全评价指标 | 第35-44页 |
3.3.1 粮食产量增长率 | 第35-39页 |
3.3.2 自给率 | 第39-41页 |
3.3.3 粮食实际价格指数 | 第41-42页 |
3.3.4 粮食消费波动系数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粮食生产数量安全实证分析 | 第44-52页 |
4.1 粮食生产数量安全综合评价 | 第44-49页 |
4.1.1 综合指数 | 第44-48页 |
4.1.2 历史安全状况分析 | 第48-49页 |
4.2 粮食生产数量安全预警 | 第49-52页 |
4.2.1 预测产量和消费量 | 第49-50页 |
4.2.2 预测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 第52-55页 |
5.1 结论 | 第52页 |
5.2 政策性建议 | 第52-54页 |
5.2.1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 第52-53页 |
5.2.2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第53页 |
5.2.3 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53-54页 |
5.2.4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高粮食获取能力 | 第54页 |
5.2.5 完善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 第54页 |
5.3 不足和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