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音信号特征与骨骼肌围度的相关性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1.1 背景及肌音研究的进展 | 第7-9页 |
| 1.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 第二章 肌音的产生及其特征 | 第11-15页 |
| 2.1 肌肉运动 | 第11-12页 |
| 2.2 肌音的产生及其特征 | 第12-1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3-15页 |
| 第三章 肌音信号分析方法 | 第15-23页 |
| 3.1 近似熵理论 | 第15-16页 |
| 3.2 小波包加权功率谱 | 第16-19页 |
| 3.2.1 小波变换 | 第16-18页 |
| 3.2.2 功率谱密度 | 第18-19页 |
| 3.3 分形标度指数 | 第19-21页 |
| 3.4 平均包络幅度 | 第21-2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肌音信号采集系统的构建 | 第23-34页 |
| 4.1 肌音信号采集系统的框架设计 | 第23页 |
| 4.2 肌音信号传感器的选择 | 第23-24页 |
| 4.3 数据采集器的选择 | 第24-25页 |
| 4.4 前置放大器的设计 | 第25页 |
| 4.5 低通滤波电路的设计 | 第25-26页 |
| 4.6 肌音信号采集系统硬件的搭建 | 第26-27页 |
| 4.7 肌音信号采集系统软件的设计 | 第27-31页 |
| 4.8 检测系统的测试 | 第31-32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肌音信号的采集与分析处理 | 第34-49页 |
| 5.1 信号采集实验过程 | 第34-35页 |
| 5.2 实验结果处理分析 | 第35-48页 |
| 5.2.1 肌音信号的频率特征 | 第35-36页 |
| 5.2.2 肌肉不同部位肌音信号的近似熵 | 第36-38页 |
| 5.2.3 肌肉不同部位肌音信号的小波包加权功率 | 第38-42页 |
| 5.2.4 肌肉不同部位肌音信号的平均包络幅度 | 第42-43页 |
| 5.2.5 肌肉不同部位肌音信号的二维特征散点 | 第43-45页 |
| 5.2.6 肌肉不同部位肌音信号的三维特征散点 | 第45-4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