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1 青藏高原的热力特征 | 第9页 |
1.2.2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第9-11页 |
1.2.3 青藏高热力的表征方法 | 第11-12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4-25页 |
2.1 资料介绍 | 第14-16页 |
2.1.1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 | 第14页 |
2.1.2 中国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 | 第14-15页 |
2.1.3 探空资料 | 第15-16页 |
2.2 方法介绍 | 第16-23页 |
2.2.1 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 | 第16-17页 |
2.2.2 线性倾向分析 | 第17-19页 |
2.2.3 合成分析 | 第19-20页 |
2.2.4 大气热源倒算法 | 第20-21页 |
2.2.5 整层水汽输送的计算 | 第21页 |
2.2.6 功率谱分析 | 第21-23页 |
2.3 常用青藏高原热力指标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新的青藏高原热力指数的建立 | 第25-36页 |
3.1 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温度差异 | 第25-29页 |
3.1.1 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各层温度纬向偏差季节变化特征 | 第25-26页 |
3.1.2 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纬向偏差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26-29页 |
3.2 新的青藏高原热力的构建 | 第29-34页 |
3.2.1 青藏高原热力指数的构建思路 | 第29页 |
3.2.2 青藏高原热力指数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29-30页 |
3.2.3 青藏高原热力指数的年变化特征 | 第30-32页 |
3.2.4 新指数与其他常用青藏高原热力指数的比较 | 第32-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 | 第36-47页 |
4.1 青藏高原热力指数与纬向西风的关系 | 第36-42页 |
4.1.1 青藏高原热力指数与整层西风的关系 | 第36-37页 |
4.1.2 青藏高原热力指数与200 hPa西风的关系 | 第37-42页 |
4.2 青藏高原热力指数与高度场的关系 | 第42-45页 |
4.2.1 青藏高原热力指数与200 hPa高度场的相关 | 第42-43页 |
4.2.2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下夏季200 hPa位势高度分布的差异 | 第43-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青藏高原的热力异常对中国夏季东部降水的影响 | 第47-59页 |
5.1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型 | 第47-48页 |
5.2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下大气环流的异常分布型 | 第48-55页 |
5.2.1 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下高度场的差异 | 第49-50页 |
5.2.2 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下高层风场的差异 | 第50-52页 |
5.2.3 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下垂直环流场的差异 | 第52-53页 |
5.2.4 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下水汽输送的差异 | 第53-55页 |
5.3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途径 | 第55-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9-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6.2 创新点和不足 | 第60-61页 |
6.2.1 创新点 | 第60页 |
6.2.2 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