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联氨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

摘要第4-5页
Summary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6-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6-7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7页
    1.3 本文的工作第7-8页
第二章 联氨类荧光探针研究进展第8-22页
    2.1 引言第8-9页
    2.2 荧光与荧光物质第9页
    2.3 荧光探针分子的结构第9-11页
        2.3.1 识别基团第10页
        2.3.2 发光基团第10-11页
        2.3.3 桥连基团第11页
    2.4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第11-15页
        2.4.1 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ICT)第11-12页
        2.4.2 光致电子转移机理(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第12-13页
        2.4.3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Excited-stated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IPT)第13-14页
        2.4.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第14-15页
        2.4.5 聚集态诱导发光(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AIE)第15页
    2.5 检测联氨分子的反应类型第15-20页
        2.5.1 基于丙二腈基团为识别基团的联氨检测探针第16-17页
        2.5.2 基于酯基基团为识别基团的联氨检测探针第17-18页
        2.5.3 基于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团为识别基团的联氨检测探针第18-19页
        2.5.4 其它基团为识别基团的联氨检测探针第19-20页
    2.6 联氨荧光探针的研究展望第20-22页
第三章 基于吲哚吡嗪衍生物的联氨荧光探针第22-46页
    3.1 引言第22-23页
    3.2 实验部分第23-27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3.2.2 目标探针的合成第24-27页
        3.2.3 荧光探针的性能测试第2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7-45页
        3.3.1 荧光探针PM、BM的合成工艺考察第27-37页
        3.3.2 荧光探针PM、BM的检测比较第37-39页
        3.3.3 荧光探针PM的光学性能第39页
        3.3.4 荧光探针PM对联氨的光学响应第39-44页
        3.3.5 荧光探针PM的理论计算及检测机理初探第44-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基于吲哚衍生物的联氨荧光探针第46-61页
    4.1 引言第46-47页
    4.2 实验部分第47-50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47-48页
        4.2.2 目标探针的合成第48-50页
        4.2.3 荧光探针的性能测试第5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0-59页
        4.3.1 荧光探针IM的合成工艺考察第50-54页
        4.3.2 荧光探针IM的光学性能第54页
        4.3.3 荧光探针IM对联氨的光学响应第54-59页
        4.3.4 荧光探针IM的理论计算及检测机理初探第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第61-63页
    5.1 结论第61页
    5.2 创新点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件第64-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SM-5/MgO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合成甲硫醇
下一篇:小分子硫化物有机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