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锂硫电池的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锂硫电池的工作机理第12-14页
    1.3 锂硫电池的碳基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第14-19页
        1.3.1 多孔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第15-17页
        1.3.2 修饰掺杂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第17-18页
        1.3.3 聚合物-硫复合正极材料第18-19页
    1.4 锂硫电池的负极第19-21页
    1.5 锂硫电池的电解液第21-22页
    1.6 锂硫电池的集流体第22页
    1.7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2-25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第25-31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5-26页
    2.2 材料表征方法第26-27页
    2.3 电池组装方法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7-31页
第三章 类珊瑚状的氮氧共掺杂的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第31-59页
    3.1 前言第31-32页
    3.2 类珊瑚状的氮氧共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2-34页
        3.2.1 类珊瑚状的氮氧共掺杂的多孔碳的制备第32-34页
        3.2.2 类珊瑚状的氮氧共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4页
        3.2.3 类珊瑚状的氮氧共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用作正极的锂硫电池的制备第34页
    3.3 类珊瑚状的氮氧共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的表征第34-45页
        3.3.1 SEM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3.3.2 BET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36-39页
        3.3.3 TG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39-40页
        3.3.4 XRD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40页
        3.3.5 Raman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40-41页
        3.3.6 XPS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3.3.7 材料吸附性的测试与分析第44-45页
    3.4 类珊瑚状的氮氧共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45-56页
        3.4.1 循环性能结果与分析第45-55页
        3.4.2 倍率性能结果与分析第55-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9页
第四章 类银耳状的氮氧氟共掺杂的微孔碳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第59-87页
    4.1 前言第59-60页
    4.2 类银耳状的氮氧氟共掺杂的微孔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第60-62页
        4.2.1 类银耳状的氮氧氟共掺杂的微孔碳的制备第60-61页
        4.2.2 类银耳状的氮氧氟共掺杂的微孔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第61页
        4.2.3 类银耳状的氮氧氟共掺杂的微孔碳/硫复合材料用作正极的锂硫电池的制备第61-62页
    4.3 类银耳状的氮氧氟共掺杂的微孔碳/硫复合材料的表征第62-76页
        4.3.1 SEM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62-65页
        4.3.2 XRD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65-66页
        4.3.3 BET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66-68页
        4.3.4 TG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68-69页
        4.3.5 Raman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69-70页
        4.3.6 XPS的表征结果与分析第70-75页
        4.3.7 材料吸附性的测试与分析第75-76页
    4.4 类银耳状氮氧氟掺杂的微孔碳/硫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76-85页
        4.4.1 循环性能结果与分析第76-82页
        4.4.2 倍率性能结果与分析第82-85页
    4.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5.1 主要结论第87-88页
    5.2 后期工作与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9页
致谢第99-101页
附录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AO法的Au纳米复合结构制备及红外吸收性能研究
下一篇:石墨烯包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