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货物运输量统计与分析方面 | 第12-13页 |
1.3.2 货物运输量与经济关系方面 | 第13页 |
1.3.3 促进货物运输协调发展方面 | 第13-14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于运管局道路运政数据的货车整备质量研究 | 第15-27页 |
2.1 数据预处理 | 第15-16页 |
2.1.1 运管局数据介绍 | 第15页 |
2.1.2 数据清洗与数据融合 | 第15-16页 |
2.2 基于轴数分层的货车总重与整备质量关联性分析 | 第16-19页 |
2.2.1 基于Spearman相关性检验方法简介 | 第16-17页 |
2.2.2 货车标准总重与整备质量相关性检验 | 第17-19页 |
2.3 基于轴数分层的货车标准总重分布研究 | 第19-23页 |
2.3.1 单峰子集分离方法介绍 | 第19-20页 |
2.3.2 货车总重分布图谱分析 | 第20-22页 |
2.3.3 各轴层货车总重分类 | 第22-23页 |
2.4 按总重分类的各轴层货车整备质量研究 | 第23-26页 |
2.4.1 货车整备质量频数分布直方图 | 第24-25页 |
2.4.2 货车整备质量参数表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历史收费数据的高速公路货物运输量统计方法 | 第27-58页 |
3.1 可行性分析 | 第27-30页 |
3.1.1 高速公路联网计重收费系统简介 | 第27-28页 |
3.1.2 货物运输量统计可行性分析 | 第28-29页 |
3.1.3 货物运输量统计优势 | 第29-30页 |
3.2 货车历史收费数据分析 | 第30-33页 |
3.2.1 货车流量特性分析 | 第30-31页 |
3.2.2 货车出行频次分析 | 第31-32页 |
3.2.3 货车装载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3.3 基于行车次数的满载货车判断模型 | 第33-41页 |
3.3.1 曲线拟合及拟合优度评价 | 第33-35页 |
3.3.2 本籍货车满载判断模型 | 第35-39页 |
3.3.3 外籍货车满载判断模型 | 第39-41页 |
3.4 基于可接受核载的满载货车判断模型 | 第41-43页 |
3.4.1 可接受核载介绍 | 第41-42页 |
3.4.2 可接受核载分析 | 第42-43页 |
3.5 基于满载判断的高速公路货运量统计方法 | 第43-52页 |
3.5.1 数据预处理 | 第43-44页 |
3.5.2 整备质量更新 | 第44-48页 |
3.5.3 货运量及周转量计算 | 第48-52页 |
3.6 方法准确性检验 | 第52-54页 |
3.6.1 检验思路 | 第53页 |
3.6.2 检验结果 | 第53-54页 |
3.7 实际算例 | 第54-5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货物运输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 第58-76页 |
4.1 高速公路货物运输简介 | 第58-60页 |
4.2 高速公路货物运输相关经济理论 | 第60-62页 |
4.2.1 高速公路货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60-61页 |
4.2.2 区域经济发展对高速公路货运的推动作用 | 第61-62页 |
4.2.3 高速公路货物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 第62页 |
4.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62-65页 |
4.3.1 耦合协调度概念介绍 | 第62-63页 |
4.3.2 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及评价 | 第63-65页 |
4.4 指标选择 | 第65页 |
4.5 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65-75页 |
4.5.1 数据收集与标准化处理 | 第66-71页 |
4.5.2 时间维度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71-73页 |
4.5.3 空间维度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73-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促进高速公路货物运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76-114页 |
5.1 货运量特性分析及问题总结 | 第76-92页 |
5.1.1 高速公路货运组成以及空载特性分析 | 第76-78页 |
5.1.2 基于雷达图的省际间货运量特性分析 | 第78-86页 |
5.1.3 基于Ucinet的城际间货运量特性分析 | 第86-90页 |
5.1.4 高速公路货物运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90-92页 |
5.2 高速公路货物运输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102页 |
5.2.1 路网结构变化 | 第92-95页 |
5.2.2 经济政策刺激 | 第95-99页 |
5.2.3 道路新改扩建 | 第99页 |
5.2.4 新型管理策略 | 第99-102页 |
5.3 提升高速公路货运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 第102-112页 |
5.3.1 做好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工作 | 第103-104页 |
5.3.2 加快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 第104-107页 |
5.3.3 开展货物运输的信息化建设 | 第107-109页 |
5.3.4 加强省际和城际间货运交互 | 第109-111页 |
5.3.5 政企合力推动货运科学管理 | 第111-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下一步研究重点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